【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來自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免疫系主任詹姆斯艾利森,與來自日本京都大學免疫基因學的講座客員教授本庶佑,19日共同獲得「唐獎」中的「生技醫藥」獎。評委會總召、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說,他們發現「阻礙」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關鍵蛋白,並據此研發抗體類藥物,對臨床癌症治療做出巨大貢獻。
【更注重實質貢獻】
「唐獎與諾貝爾獎最大的差別,是唐獎更注重實質貢獻與影響力,」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以生技醫藥領域而言,獲獎者不僅在基礎科學研究有所突破,其成果也引領了後續學界、製藥界、生技界的發展,對疾病的成因、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都有貢獻。
國際癌症免疫治療權威艾利森及本庶佑,自全球百名獲推薦學者中脫穎而出共同獲得,獎金也由兩人平分;中研院院士張文昌指出,人體內一種稱作T細胞的白血球會對抗癌細胞,但T細胞需要透過癌細胞上的「配體」,與T細胞上的「受體」結合等「訊號」輸入後,才能啟動免疫反應。
【揭開免疫反應奧秘】
然而,T細胞上的受體又分為「刺激性」及「抑制性」,前者負責啟動防禦機制,後者負責「踩剎車」,讓免疫系統不致過度活化而「敵我不分」,攻擊其他身體正常組織;張文昌分析,腫瘤會在體內「坐大」,是因為部分癌細胞具有「免疫逃避」能力,例如其表面配體可活化T細胞的抑制性受體,使T細胞無法啟動消滅癌細胞的機制。
中研院生醫研究所長劉扶東表示,透過抗體阻斷抑制性受體,恢復T細胞對抗癌細胞的能力,已是現今生技製藥界的研發重點之一。而艾利森在1995年時發現T細胞抑制性受體「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抗原4」(CTLA-4),並製造出可阻斷CTLA-4作用的抗體,在1996年時透過動物實驗證實可治療多種癌症,2011年時美國食藥管制局核准用於末期皮膚癌「黑色素瘤」治療。
【抗癌藥研發基礎】
本庶佑則於1992年時發現另一個T細胞抑制性受體「計畫性死亡蛋白-1」(PD-1),引起學界爭相研究相關癌症療法,現已有數種PD-1抗體經美國食藥局核准進入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及「腎細胞瘤」人體試驗,其中一株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抗體將於2015年上市。
北醫校長閻雲指出,過去黑色素瘤多採「干擾素」治療,效果遠不如CTLA-4抗體,但該藥物會造成部分患者出現嚴重的腹痛、腹瀉及皮疹等副作用,因此各界仍在尋求改善;而PD-1抗體則彌補CTLA-4抗體的不足,進入人體試驗2年多來顯示藥效較快、副作用也較輕微。張文昌表示,兩種抗體結合、或與其他現行標靶藥物合併運用,將是未來癌症治療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