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飲食、社交 可預防失智

范捷茵 2014/06/16 18:02 點閱 2939 次
多做健康操,可以延緩失智發生。(photo by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多做健康操,可以延緩失智發生。(photo by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失智症目前沒有根治藥物,神經內科醫師表示,每周2次、一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習慣,比任何藥物效果都好。罹患失智13年的林添發老先生16日在記者會現身說法,以自己今年拿到學士學位為例,說明透過運動、社交以及健康飲食,失智後的人生依舊可以很精彩。

失智症目前沒有根治藥物,不只影響個人生活品質,也常使照顧者增加負擔,有許多人聞病生畏。87歲的林添發失智13年,他說,失智症造成生活中許多障礙,打電話不是打錯號碼,就是撥號時間太久自動掛斷,開車停紅燈也會中途睡著,半路掉到水溝裡。他就診後第一次拿到永久性重大傷病卡,還擔心地問醫師,「我才70多歲,難道就這樣完蛋了嗎?」

林添發說,自己不想老坐在電視機前面「被電視看」,於是開始由兒子接送到處跑,到圖書館教日文、照顧其他獨居老人、回校園進修,一個禮拜打5次太極拳與氣功,生活過得無比精彩,今年還獲得大學學士文憑。

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議謙表示,運動、飲食、社交是預防失智的三大秘訣,他認為其中「運動」最為重要,每周2次、一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比任何藥物效果還好」。而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建議,多與人群接觸、交流,可以幫助多動腦「存腦本」,比起什麼事都不做,更能有效延緩失智惡化。

除了多運動、多與人群交流,醫生也建議3餐採取地中海飲食,少鹽、少油、少紅肉,多蔬果、肉類以魚類為主,並適量攝取橄欖油、咖啡因與紅酒。

作家吳娟瑜的媽媽是失智症患者,她發現母親不喜歡運動,也不喜歡與參與社交活動,導致病情惡化相當快。吳娟瑜從母親的狀況深受警惕,即使她現在已是兩個孫子的阿嬤,每個禮拜仍堅持游泳5次、慢跑5次,還大膽學跳街舞。

根據衛福部2013年統計台灣失智人口約19萬人。失智症早期臨床症狀因人而異,當出現重複發問,經過旁人提醒仍想不起來;找不到正確字眼表達想法,導致溝通困難;喪失活動力,連以前嗜好也不想做;或個性改變,出現妄想、幻覺等警訊,就應該注意是否為早期失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