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在照護早產兒美國獲得重大進展,最佳的醫療院所可協助97%以上的早產兒完全長成。但專家仍批評,這仍侷限在23週後出世的早產兒,在此之前出世的存活率依舊偏低;研究指出,嬰兒待在母體的時間愈久,往後身體產生的病變也愈少。
美國的數據顯示,1960年代的早產兒出生體重若不及1,500公克,他們的存活率在28%左右,但隨著現代醫療的進步,這個機率在2010年上升至78%。美國近年來加強提升早產兒照護技術,最好的第4級「新生兒加護病房」接收的1,251至1,500公克早產兒,存活機率可到達97%以上。
據《時代》雜誌報導,一般胎兒是在母體40週後出世,而早產兒的存活率取決於出世時間:22週後出世的存活率僅有5%,胎兒23週後隨即提升至26%,24週後至56%,25週後至76%,32週後在90%以上。
但美國第4級「新生兒加護病房」配有所有必需的手術器材,加上所有相關醫學領域的專業人員,能夠照顧體型最小、最瘦弱的早產兒,且院所設立位置可以服務最廣大的人群,可能高達幾個不同的州。
早產兒身體尚有許多器官發育不全,但是美國的加護病房對每一症狀都有應對之道。例如,血液可能流至早產兒充滿液體的大腦,醫護人員因此插管嬰兒腦部,紓解壓力並排出多餘的液體。另外,早產兒皮膚因為缺乏脂肪比較細薄,而院所的嬰兒恆溫箱則可提供保暖作用。
據報導,過去30年的醫療進步,主要局限在協助23週後出世的早產兒,22週前出世的早產兒,存活率過去幾乎都沒有改變。據悉,院所協助早產兒成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盡可能的抱胎兒,醫護人員稱之為「袋鼠式照顧」,這會讓嬰兒的呼吸、心跳、食欲、睡眠等都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