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國小一年級時,寫國字給老師批改,寫得最好得「優」,次之為「甲上」。小時功課還不錯,幾乎都得「優」,只有一次好像是鉛筆太黑了,僅得「甲上」,難過了一下子,後來又得「優」,心裡頓時有「進步」的感覺。
成長是複雜的事
而後年紀漸大,功課越來越複雜,開始出現成績起伏的現象。進入職場,也是如意與失意事交錯發生,才瞭解所謂「成長」,其實是相當複雜的事。
有關「成長」的敘述,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他說,人口以幾何級數成長,糧食則以算術級數成長。在當年的背景下,馬爾薩斯憂心人口比糧食成長快,恐會出現飢荒,所以提出警告。
當然馬氏的預測並未成真。資料顯示,西元1800年,全球9億人,若成長是幾何級數,以五十年為底計算,則1850應將有18億人,1900人36億人,但實際上1850年12.7億人,1900年16.7億人。雖然全球如今已達近80億人,但成長顯然非「指數」形式。而糧食的成長更難評估,問題應該不是不足,而是分配嚴重不均。
成長能維持多久?
社會從農業、工業進展到目前高科技時代,許多高科技企業的成長,都能以突飛猛進來形容,這些公司也都把「成長」,當成是運作的重要目標。然而,影響營收進步或成長的因素很多,若已到達頂峰,最多就是維持,但能維持多久?有時也難免掉下來。
若營運未到最高點,仍有進步空間,但努力結果卻事與願違,或因能力不足,或因時不我與,也是世間常情。最怕是勇氣毅力十足,但客觀狀況已無發展可能,卻仍勉力搏鬥,終竟是徒勞一場。或者眼高手低,所設想成長目標太不著邊際,也將無功而返。
見識的成長
男子百米世界紀錄9.572秒,是2009年牙買加選手所創,未來也許有人會破此紀錄,但人類速度,斷無可能「進步」到像馬百米7秒一樣快。無論是個人或團體的成長,都必須了解極限何在,也能接受有高有低的波形呈現,就是常態,絕對無法以直線仰角45度或更高無限延伸。
什麼事需要不斷進步與成長?彼得後書3:18「你們要在我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他,從今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