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新品種馬鈴薯 拚有機市場

范捷茵 2014/06/11 17:44 點閱 3315 次
種苗4號外觀與克尼伯馬鈴薯類似,但是抗晚疫病、產量也更高。(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種苗4號外觀與克尼伯馬鈴薯類似,但是抗晚疫病、產量也更高。(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晚疫病是馬鈴薯最大的天敵,好發於濕冷的冬天,農夫每3至5天就必須噴灑一次農藥預防。農委會耗時17年終於研發出抗病馬鈴薯「種苗4號」,不但抗晚疫病和病毒病,同時產量更高、口感更綿密,抗病特性也大量減少了農藥噴灑量,讓馬鈴薯有望朝有機鮮食市場邁進。

馬鈴薯的栽培歷史一直伴隨著晚疫病,大家熟知的19世紀愛爾蘭大飢荒,就是晚疫病惹的禍,因為當時馬鈴薯大多染病枯死,導致愛爾蘭糧產減了一半以上。

晚疫病是由真菌引起,好發於氣溫18至20度,濕度大於90%以上時,一旦得病會影響馬鈴薯的葉片、莖與塊莖,2周後全株就會焦枯死亡,塊莖也會腐爛不能食用,被稱為馬鈴薯瘟。

目前台灣因為氣候關係,只有12至2月適合栽種馬鈴薯,產量大約4到6噸,而其他時間多是進口美國、紐澳地區馬鈴薯。台灣栽植品種以克尼伯為主,80天後可以搶早收,一年2季。但每當天氣又濕又冷時,農夫每3到5天就必須噴灑農藥預防真菌感染,1997年在后里也發生過嚴重晚疫病,導致馬鈴薯歉收。

農委會17年後成功研發出耐晚疫病馬鈴薯「種苗4號」,屬於晚生品種,需要120至130天的生長期,因為抗晚疫病也抗病毒,所以染病風險小,可以不必搶收,讓馬鈴薯在農地裡吸取更多營養,外觀呈短卵圓形,比克尼伯馬鈴薯更為碩大。一公頃產量約34公噸,每一分地產量比克尼伯多出1公噸。

農委會表示,種苗4號可以大幅減低農藥噴灑量,口感又較克尼伯綿密,未來可以往有機農業發展,非常具有鮮食價值。目前種苗4號已經取得品種權,也許在不久之後,消費者就可以吃到有機的種苗4號馬鈴薯。

種苗4號種植與管理與一般克尼伯無異,但是不易裂薯、也不容易染病,農人栽培容易上手。秋冬馬鈴薯田會開出白色有香味的花。區分方式要觀察芽的顏色,種苗4號是紫色的芽,克尼伯是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