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缺美感 答不出台灣藝術家

杜胤廣 2014/06/03 20:49 點閱 4279 次
青少年所吸取的美學知識來源,仍舊屬於流行音樂與電影等聲光效果極佳的藝術形式。(photo by Ray Yu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青少年所吸取的美學知識來源,仍舊屬於流行音樂與電影等聲光效果極佳的藝術形式。(photo by Ray Yu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7成青少年竟答不出台灣有哪些藝術家!在網路擴張的時代,資訊取得容易,但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不僅興趣缺缺,67%的青少年所吸取的美學知識來源,仍僅屬於流行音樂與電影等聲光效果極佳的藝術形式。金車教育基金會3日公布國內美學教育的調查結果。國小美術老師紀孟均認為,若美學教育與家長不跳脫升學導向的框架,難以進行美學扎根。

【藝術難親近】
國內美學教育進行問卷調查,於今年3至4月間,針對全台國小5、6年級與國高中1、2年級的學生,並兼顧偏遠地區的學校進行調查,總計回收1685份問卷,結果發現,從民國97年開始進行的美學教育調查,到目前已進行第4次,但青少年對美學的感知並無提升,甚至嚴重受到「網路」影響,64%的青少年都是藉由網路來接收藝術美學活動資訊。

調查指出,近76%與65%的青少年,認為音樂與電影仍是最親近的美學活動,其他類似戲劇、舞蹈、文學及建築設計,都不超過20%,且參與美學活動的動機,66%的青少年是因興趣專長,而55%的青少年則認為可以豐富生活想像。

【對升學沒幫助】
「我對美術本來就沒什麼興趣,再加上平常上美術課的時候,蠻無聊的。」一名就讀國中、多益英語檢定考取900多分的同學何羽揚說,學藝術好像對升學沒什麼實質幫助,頂多能輔助自己升學,但比重不大。

「傳統的升學與考試制度已一代影響一代,若要打破,就從『家庭教育』做起。」目前任教於新北市大坪國小6年級導師的紀孟均認為,國內教育長期受到「考試」所箝制,藝術反而只是輔助工具。他說,曾有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學了很多的才藝,到最後進入國中時,突然告訴他,不想再讓自己的孩子學才藝,因為家長告訴他,「我的孩子未來不會把藝術當飯吃。」扼殺了許多孩子正在萌芽的藝術創意。

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認為,美感教育為何一直無法提升的另一關鍵,就是「網路資訊的爆炸與科技技術的發達」,因為青少年熱愛動感畫面的刺激,也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深受吸引;家庭共同參與美學活動的教育觀念固然是關鍵,但目前的教育體系內,教師對美學的觀念也要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