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台東金樽閃耀 江賢二藝術園區開幕

簡秀枝 2025/03/11 15:23 點閱 3566 次
位於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自114年3月15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位於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自114年3月15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平時靜謐的台東金樽,這幾天,星光閃閃,不僅藝術、文化與企業界,多位重要人士匯聚,現場更折射出真善與美的人性光輝,那是一種藏智慧於民間的巨大能量,洋溢著夢想成真的滿滿幸福。

「江賢二藝術園區」即將於本(3)月15日正式開幕,有幸參與天使團的早鳥開幕儀式,果然,眾星雲集,大家跟著「七老八十」的一對「老來寶」,說夢、築夢,到夢想成真,各個擁抱得來不易的成果,喜出望外。

群賢畢至

7日下午,氣溫下降,但大夥兒齊聚松山機場,專程為「江賢二藝術園區」的剪綵啟用而飛奔台東,各個賓客,心頭喜孜孜的,因為從半信半疑,到看著一棟棟建築,在金樽海邊,拔地而起,如夢似幻,好不真實。

打造私人美術館的夢想,匍匐上路,83歲的藝術家江賢二,不但寶刀未老,創思更加地敏銳,源源不絕,甚至信手拈來,化腐朽為神奇,直接讓雕塑作品,放大成具體建築,而且來自大半生的記憶、回憶、冥思遐想,都逐一破虛變實,頂著潮味,活生生地呈現在眾人面前。

被譽為「飯店教父」、「觀光教父」的企業名人嚴長壽,落腳台東,以打造他人生的第二春,繼續回饋社會,他成立公益平台,落實良善管理;打造均一學校,以教育翻轉偏鄉,之後,在感念江賢二的藝術熱忱,與無私捐贈情懷,慷慨捐畢生作品的豪邁舉動中,主動跳來協助他圓夢。嚴長壽熱心公益,律己嚴格,同時掏心掏肺以累積的信用、人脈,呈現給他們共同的園區夢想。

一石一才,一步一腳印

平地起高樓,談何容易,他們孜矻前行,從江賢二單薄的個人畫室開始,一石一才,一步一腳印,從籌組團隊、應對法規、制定計劃、募集資金、滙聚人脈、銜接國際⋯,最後展現了台灣「藏智慧財富於民」的格局,不只一圓藝術家夢想,更讓許多人義助者,在參與、付出與奉獻的過程中,找到真善美的正能量,不但為台灣藝術界寫傳奇,為建築界傳佳話,更為偏鄉台東,找到藝術昇華與特色觀光的新路,甚至行銷台灣,接軌國際。

在剪綵儀式上,嚴長壽追憶著往事,回溯他們頂著「七老八十」的身分,到全世界去解說遲暮人生與夢想時,得到的是許多正能量,出錢出力、協助買地,義助設備,回捐畫作⋯,眾志成城,十多年的夢想,成就了眼前風格獨特的藝術園區。

「江賢二藝術園區」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幅畫作,而是一個可以對話,互動的平台,是大家在自然中流動、體會與感覺的場域,更是美麗的實踐。

向眾多熱心天使致謝

江賢二在剪綵儀式上,最開心與幸福的是,總算可以親自、當面向眾多熱心天使致謝,因為有大家的支持、信任、傾囊相助,夢想才可以實現,讓他心中的光、美,成為淨化人心的工具,更讓他把大半生對藝術的信仰,得以落實,因為藝術對他來說,一直是在絕境中尋光,以純美映照黑暗,尋覓生命的真與善。

台東縣長饒慶鈴也喜形於色,她強調,「江賢二藝術園區」打造成功,台東從此擁有最廣袤無涯、純淨亮潔的藝術能量,不但富饒在地,也接軌世界,滿溢的藝術創思與大愛無邊的能量,值得分享傳遞下去。

包括縣長饒慶鈴、企業家宋恭源、周俊吉、鄭欽明、林憲銘、黃葉寶鳳、陳美琪、建築師林友寒、廖明彬,以及「七老八十」的兩位主角江賢二、嚴長壽,7日在舞台上,共同完成剪綵儀式,進行早鳥的參觀園區,以及分散舉辦天使晚宴。

敦聘4位榮譽館長

配合開幕展覧,邀請與台灣有著密切互動的知名國際策展人南條史生,以及協同策展人紀嘉華,共同推出精彩論述與選件,園區同時敦聘4位榮譽館長,除了南條史生,還包括陳郁秀、龍應台與李梅齡,非常慎重。同時,還比照日本森美術館方式,由台灣美術館之友會長劉如容發起「「江賢二藝術園區之友會」的百人陣容,以北、中、南等,分區經營,讓該園區的活動力擴大,江賢二藝術影響力,更生根茁壯,無遠弗屆。

熱愛藝術創作的江賢二,經常自問,藝術家對社會,能有什麼貢獻。早在3、40年前,他和妻子范香蘭,起心動念,希望有一天能開放自己的工作室,給愛好藝術的民眾參觀,作為他對社會的起碼貢獻。果然在他們邁向遲暮之際,傾其所有,將全部作品,捐贈基金會,而單一舊畫室,擴建成5棟建築的藝術園區,讓他們滿心歡喜,除了一再公開表達謝意外,再次許下新希望:

汨汨穿流,永無止境

第一,他希望所有人,到台東金樽大那個集眾人之力,精心建構的園區時,都會感覺到幸福,覺得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會有機感染與延續,對自己、對明天、對土地的愛與希望,汨汨穿流,永無止境,而且明天會更好。
第二,身為台東的外來移民,必將飲水思源,尊重在地住民,將邀請在地藝術家,尤其原住民藝術家,到園區展覽或駐村,也接受國內外專業策展人,規劃籌設嶄新展覽,活絡在地,更接軌國際。

第三,讓江賢二藝術園區,成為各行各業的共用平台,不只是藝術界、建築界,未來將廣邀社會賢達,跨域跨界專才,善用該平台,小則集思廣義、腦力激盪,大至平息政治對立、歧異衝突,化解社會暴戾之氣。

(照片:隨手拍、公益平台團隊分享、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