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K僵局難解 學者籲政府提誘因

方家敏 2014/05/11 22:14 點閱 3033 次
近年來為人詬病的22K方案不僅宛如魔咒般揮之不去,鴻海董座郭台銘與市長郝龍斌、朱立倫近日紛紛大動作喊出調薪、調漲基本工資的口號。 (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來為人詬病的22K方案不僅宛如魔咒般揮之不去,鴻海董座郭台銘與市長郝龍斌、朱立倫近日紛紛大動作喊出調薪、調漲基本工資的口號。 (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鴻海董座郭台銘與市長郝龍斌、朱立倫近日紛紛大動作喊出調薪、調漲基本工資的口號。政大企管系教授李易諭受訪時認為,政府若沒有政策引導,企業沒有創新,則對外競爭力受到限縮,員工薪水也好不起來。台大國發所教授杜震華則建議,政府應提供誘因,讓主動加薪的企業,能率先投標政府工程案,達到雙贏。

【企業創新是關鍵】
近年來為人詬病的22K方案不僅宛如魔咒般揮之不去,連郭董都看不下去,10日公布了鴻海人資處現有的薪資規定表示,大學畢業應徵工程師及管理人員起薪每個月為新台幣3.6萬到4.7萬元,並固定2個月以上的年終獎金。而鴻海的作業員則是每個月起薪2.6萬元,包括伙食津貼。台北市長郝龍斌與新北市長朱立倫也接連喊出「調高基本工資」的口號,希望能讓民眾「有感」。

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沼平日前受訪時表示,國人薪資水平無法前進的元凶則是在於產業競爭力持續下滑,如傳統產業面臨升級轉型的窘境,若現在為員工加薪,則會增加薪水與勞健保的成本支出,讓經營更困難。張平沼也說,台灣企業已出現兩極化的經營情形,可給新進員工每個月4、5萬元的企業大有人在,但更有不少面臨淘汰的企業。因此提升產業的創新能力,才是當務之急。

【政府提產業政策】
至於郭董的大動做調薪是否對產業界能有帶動作用,政大企管系教授李易諭認為,能不能讓企業調薪的關鍵不在鴻海,而必須歸咎於企業有沒有賺錢。但近年來因受社會氛圍影響,即使有利潤空間也不一定會調薪。「政府應該要提供完善的產業政策,以及適當的租稅優惠,讓台灣能夠不要受到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競爭的牽制,也讓企業將多出來的利潤回饋到員工身上。」

他指出,韓國政府的政策聚焦,且從上到下的產業鏈完整,企業中不服輸的文化與民族性都是他們成功的關鍵。反觀我國產業從最上游的原料到最下游的品牌都缺乏,且政策太過著重兩岸,而沒有考慮全球性的市場。「我國產業過度依賴製造端,但企業若依循過去慣性的成功模式而不顧大環境的改變,則台灣代工的市場可能會逐漸被分食。因此企業必須透過創新、轉型,創造利潤空間。」

【誘因吸引企業加薪】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則表示,我國的基本工資僅是台灣整體薪資問題的其中一環,透過自由市場所決定的薪資水準,必須經由大環境與總體經濟績效的表現良否,才能獲得改善。若要政府運用公權力規定剛性的法定基本工資,僅能滿足已在職的勞動力,且反而會讓未進場職場的勞動力門檻提高,從整體勞動市場的社會福祉改善來看,並未具有正向作用。

「光是談調薪不會有正向幫助,政府應該要更有系統的做法,提供企業調薪的誘因。」台大國發所教授杜震華受訪時舉例說,就以公共工程公司而言,若企業在通貨膨脹率之上有提供正常的加薪幅度,就可以優先標政府的工程案,之後再公開這些企業給勞工做為進入職場的參考依據。

「台灣經濟每年都有成長,表示企業都有賺錢,只是大老闆受不願調薪。」杜震華說,雖然創新是競爭的必要條件,但很多企業即使賺錢的也不分給員工,只要薪水達到基本工資就不管了,因此調漲基本工資並無太大作用。他建議,政府要加強扶植私營企業的工會,並且每年找勞資雙方談調薪幅度,並建議企業依此標準加薪,才能有效抵抗逐年通貨膨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