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下嚥 「經口內視鏡」解決

李昀澔 2014/05/08 16:51 點閱 5721 次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以最新「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手術」,成功治療曾接受「胃繞道減重術」的「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以最新「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手術」,成功治療曾接受「胃繞道減重術」的「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因食道下端狹窄,食物無法進入胃部消化,可透過「經口內視鏡」切開食道附近的肌肉解決。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8日宣布全球第2例,以內視鏡治療曾接受「胃繞道減重手術」患者的「食道弛緩不能症」成果。他解釋,患者接受減重手術後欲再進行傳統開胸、腹手術風險較高,不會造成傷口的經口內視鏡將取而代之成為臨床主流。

食道弛緩不能症係負責食道蠕動、「推進」食物功能的「迷走神經」數目減少所致,醫界目前對真正的病因尚無定論,大多推論與體內發炎有關;台大外科部主任賴鴻緒表示,患者食道下段括約肌無法鬆弛,食物難以進入胃部,甚至可能在食道內堆積2、3天,會引發吞嚥困難、食物逆流、嘔吐、胸痛、體重減輕等症狀。

【罕病食不下嚥】
李章銘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屬罕見疾病,全球目前僅加拿大及東歐有較大規模的臨床研究顯示,每年每10萬人約有1.5例確診病例。賴鴻緒強調,食道弛緩不能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也不會致命,但由於進食過程中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嘔吐,易造成心理極大壓力,但也曾有患者年輕時發病,卻忍到年逾60歲才求診。

過去曾以平滑肌鬆弛劑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但效果普遍不佳,後來改採內視鏡食道擴張術,也就是將氣球放至食道狹窄處「撐開」,但可能「撐過頭」造成消化道穿孔,且患者5年復發率超過56%,因此醫界多採剖開胸、腹的食道肌肉切開手術治療;在胸、腹腔鏡問世後,9成食道弛緩不能症都能獲得有效治療,且10年復發率大幅降至37.5%。

【日本研發新療法】
日本於2011年研發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手術,台大當時立刻引進;李章銘解釋,該手術最大優點在於幾無傷口,部分患者為減重接受動刀將胃腸相接的胃繞道手術,若要透過傳統手術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容易遇上嚴重的組織沾黏,可能需整條切除後進行食道重建,經口內視鏡則能完全避開沾黏處,切開食道周圍肌肉的效果與傳統手術相同。

全球接受經口內視鏡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的病例不多,復發率約為5%;台大經手的6名患者目前都沒有食道狹窄的問題,除必須少量多餐、吃軟質食物外,也多無後遺症。台大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培銘表示,新療法效果仍需繼續觀察,可能要到術後5、6年,才能真正評估患者復發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