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政府屈從民意 溝而不通

方家敏 2014/05/06 17:28 點閱 2786 次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接受Hit FM主持人周玉蔻專訪時指出,現行的政府溝通機制多是溝而不通,淪為形式。 (photo by方家敏/台灣醒報)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接受Hit FM主持人周玉蔻專訪時指出,現行的政府溝通機制多是溝而不通,淪為形式。 (photo by方家敏/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我們到底要做對的事情,還是做討好民眾的事情?」前內政部長李鴻源6日接受電台主持人周玉蔻訪問時,針對近日的學運與核四爭議,直指現行政府的缺失;除缺乏專業機制、溝通不足外,他認為政府過度在意民調、媒體意見,容易讓政策急轉彎,無法發揮效用。他說,當政者必須對政策有非常明確的看法,不應讓街頭運動主導政策。

【政府專業不足、溝而不通】
「我離開政府後才發生學運,很多人說我很幸運。以我來看,如何將危機排除,做好溝通才是關鍵。」李鴻源受訪時態度溫和,但也說,政府一直以來都缺乏足夠的專業背景與溝通技巧,「以核四問題而言,停建核四不只是要不要蓋而已,而是整個台灣的能源政策,不應該被簡化,把選擇題當成是非題。光開能源會議是不會有結果的。」

他認為,政府應該要建立專業機制,必須要舉出有核四、無核四、核一到核三分別除役後的各種條件下的電價結構、電源備載容量與替代能源資訊,邀集NGO、在野黨與學者討論,再挑選3種結論進行公投,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抗爭。

「我最近剛從荷蘭回來,當地政府可以為了是否要拆掉萊茵河旁的堤防,花2年與民眾溝通,儘可能滿足地方需求,台灣則不然。」李鴻源坦言,自己在立法院參加數十場公聽會,但都溝而不通,只是雙方各自表述,沒有達到compromise(妥協),沒有協商也無平衡點,至於政府辦的公聽會,從第1場到第100場都是這樣。「台灣人不擅長與人溝通,這是文化問題。」

【政府受民意波動】
「我們到底要做對的事情,還是做討好民眾的事情?我們很多政策都是因為媒體影響,撐不過那2、3個月,搞得政策四不像。」他直言,目前政府太注重民調、媒體評論,這會讓首長失去信心、施政節奏亂掉。「各國的政府都有專業智庫,但我們的智庫只用來打贏選戰,而非分析政策。」他說,雖然這是個選舉的年代,但仍然需要有人解決未來20年的問題,只是如今政府都在解決昨天的問題。

周玉蔻引述《經濟學人》的報導說,台灣以後都由街頭決定未來,李鴻源也表同意,認為我國的政策近來多為街頭運動主導,因此政府更需要回到根本面、專業面,官員也須要訓練如何與民眾溝通,調整心態,包括馬、江2人都是。

【去職後仍擔憂】
周玉蔻問李,身為民調最高的首長居然被逼下台,離開內政部是否甘心情願?李鴻源坦承,的確還有很多擔心的地方,如防災型的都市更新尚未落實,《國土規劃法》也還沒通過,而現任部長陳威仁沒問,也不好說什麼。「若留下來沒有辦法繼續發揮,我就回到我能夠發揮的地方去。但台灣的未來我擔心,這艘小船禁不起這樣的折騰。」

當周玉蔻問到前陣子民眾關注的的土地徵收問題,李鴻源說,「土地徵收雖是必要手段,但我到行政院時常問同事一個問題,台灣到底需要多少科學園區?若我們那麼多部長在這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憑什麼去徵收人家土地?」他曾要求營建署計算全台土地容受力,算出全台各地的適合居住人口。「全台的人口若一直集中在台北市,需求一直在,房價當然下不來,怎麼打房都沒用,因為根本問題是在於區域均衡發展。」

針對學運問題,他認為,如果當時內政部能以優勢警力,在第一天就將立法院的學生請出來,就不會發生像占領行政院這類的事情。「今天的學運可以做為借鏡,雖然我感謝學生讓議題被看見,但是80%的人仍要用功讀書,才能夠解決紛亂。」他說,不應該讓街頭運動主導政策,當政者必須對政策有非常明確的看法,並且與不同意見的人做充分的溝通。

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