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料何處去 選址、運輸難度高

邱惠恩 / 記者 2014/05/05 20:51 點閱 2743 次
核廢料選址、運輸難度高,宜蘭人文基金會以1比20的比例打造乾式貯存桶樣本,指出全世界的貯存桶歷史紀錄到現在也才26年,其壽命可多長、安全性多久變數很大。(photo by 邱惠恩/台灣醒報)
核廢料選址、運輸難度高,宜蘭人文基金會以1比20的比例打造乾式貯存桶樣本,指出全世界的貯存桶歷史紀錄到現在也才26年,其壽命可多長、安全性多久變數很大。(photo by 邱惠恩/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台北報導】核廢料最終處置難以解決!針對核廢料現況與最終處置,5日在立院進行答詢,原能會表示,目前存放在核一、二、三廠的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量共計10萬多桶。立委、核能專家質疑,若是台東縣與金門縣當地公投未過,政府有無核廢料最終處置有效方案?另外,運送乾式貯存桶到最終存放廠址的安全性也讓人疑慮。

針對高、低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計畫,原能會、經濟部、台電5日表示,若都採用境內處理,預估處理成本約3,353億;目前低放射性廢棄物儲存在核一、二、三廠約有10萬桶,可使用到電廠除役,最終處置場址選在台東縣達仁鄉與金門縣烏坵鄉,但兩縣政府目前都尚未依規定辦理地方性公民投票以達成決議。

另一方面,用過核子燃料的高階放射性廢棄物目前則儲存在「乾式貯存設施」,未來最終處置研擬方式,比照國際規劃採「深層地質處理」,將用過核子燃料埋藏在地下3百至1千公尺的穩定地層中,配合包封容器、緩衝/回填等工程障壁,以及母岩等天然障壁。

【無法保證地質穩定】
立委田秋堇以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為例,指出放置最終核廢料的地方需保證1百萬年地質穩定無虞,她引述台大地質系前系主任陳文山看法,指出台灣地質過去大冰河期約有6、7次,未來仍有冰河期來臨的可能性,台灣政府若埋藏在地下地質,如何保證1百萬年無虞。

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陳錫南現場拿出1比20的乾式貯存桶樣本表示,儲存桶既不能外移運送、用人力又過於危險,目前全世界的貯存桶歷史紀錄到現在也才26年,沒有辦法證明其壽命可達40年。

【貯存運輸經驗不足】
陳布燦回應,目前乾式貯存桶的歷史的確僅到26年,但原本設計的目標就是40年,若要等到40年才做太慢了;另外,乾式貯存桶可以外移及取出,運輸時使用特殊機器進行遠距離遙控,不需要人力運送,單憑人力也無法運送,因此工作人員健康並無疑慮。

陳錫南說,乾式儲存桶外移因為還未實際移動運輸,目前只有演練,狀況模擬是電腦跑出的數據,以虛擬演練結果推論安全無虞相當危險;賀立維也指出,美國輻射量電腦運算結果跟實際情形可差到一倍之多,且雖有遠距離遙控,但操作人員在兩三天內身體接受的輻射劑量相當於一年輻射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