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社福與長照 健保資料加值

李昀澔 2014/05/05 21:39 點閱 2741 次
囊括全台逾99%人口的健保資料庫,未來可望與社會福利及長期照護體系結合,發揮「主動救援」的功能。(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囊括全台逾99%人口的健保資料庫,未來可望與社會福利及長期照護體系結合,發揮「主動救援」的功能。(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囊括全台逾99%人口的健保資料庫,未來可望與社會福利及長期照護體系結合,發揮「主動救援」的功能。衛福部政務次長林奏延5日出席「健保承保資料加值應用研討會」時指出,健保上路19年累積的龐大資料,若能跟「國民年金」與即將推動的「長照保險」連結,將可推估出弱勢及「健康高風險」族群,並可望在民眾求助前就啟動社福機制支援。

【鉅量資料解決難題】
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表示,健保資料應與政府各部會資料庫串聯,才能發揮最高效益,以社會救助及長照為例,透過分析「鉅量資料」,就能判定哪些家庭可能屬於「兒少未獲適當照顧」的高風險家庭,哪些65歲以上民眾又屬於亟需長照服務的對象。

連賢明以頗具爭議的「公、勞保給付子宮切除手術」為例,說明各社會保險制度資料連結後,就能解決許多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連賢明指出,勞保過去每年支出新台幣10億元,提供6千名女性勞工切除子宮的「失能補助」。前立委林瑞圖曾踢爆,醫師為領健保4至6萬元不等的手術給付,鼓勵中年婦女摘除子宮,近10餘年來也不斷有人質疑弱勢婦女可能為勞保給付而切除子宮。

【結合社福體系】
儘管勞保再三重申婦女不會為領取給付而動手術,但連賢明分析1997至2011年健保住院資料後發現,公、勞保被保險婦女切除子宮人數從41歲開始上升,到45歲、也就是失能給付的年齡上限到達高峰,且子宮切除比例較未保險者多出2成,也就是透過各資料庫交叉比對,證實部分婦女確實「為錢切子宮」。

連賢明分析,社福體系的高風險家庭認定也能透過資料庫連結達成;例如內政部戶籍資料可查知是否為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從健保則可看出照顧者是否罹患精神疾病或酒、藥癮,甚至是影響小家庭經濟狀況甚鉅的「非自願性」或「重複性」失業。連賢明解釋,健保會顯示被保險人與投保人的關係,且失業會造成投保類別轉換,就可據此判斷。

【跨部會連結暫緩】
「應用到長照評估也是類似的概念,」連賢明解釋,若將近3年中風病患及膝、髖關節置換紀錄,與患者縣市分布資料結合,就可據此評估未來廣設長照機構時,那些地區民眾有較多需求。陽明衛福所教授李玉春則建議,關節置換患者分布可能與手術急性後期照護更有關係,是評估長照需求之外另一個有待考量的重點。

衛福部資訊處長許明暉強調,健保資料的加值應用雖然無遠弗屆,但由於牽涉個資,目前僅限公共行政及學術研究使用,最大限度就是透過「健康資料加值應用協作中心」,將健保與其他衛福部資料進行整合分析,但跨部會的資料連結,「法規尚未健全,還是得緩一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