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貿座談中 業者正反意見並陳

賴義中 2014/03/31 18:45 點閱 3230 次
貨貿協議31日針對總體製造業舉行最後一場公聽會。(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貨貿協議31日針對總體製造業舉行最後一場公聽會。(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服貿爭議未休,但貨貿腳步不能停!最後一場貨貿座談會31日舉行,會中不少製造業者提出意見,要求針對小家電、工業材料、文具、化學產品、製鞋機、鐘錶等優先爭取開放,輸送帶、機械停車設備、醫材、門鎖、冰水主機等勿開放。會中亦有業者稱是ECFA受害者,批評政府談判「黑箱」作業。

經濟部及全國工業總會自2月起舉辦14場貨貿協議座談會,31日針對總體製造業舉行最後一場。

會中業者多持正面反應,表示支持政府儘速與中談判,但有鐘錶業者憤怒表示,鐘錶業早已是ECFA受災戶,當初政府詢問時,他們主張對等開放,但談判結果一出,中方卻未開放早收清單,此後銷至中國關稅加增值稅就要42%,不曉得政府為何簽下「不平等條約」。這名業者批評,工業局憑什麼代表產業去談?

此外,也有橡膠業者希望政府不要斷然開放輸送帶,否則中方價廉但耐久性差的產品會衝擊市場價格,引起負面連鎖反應;若要開放,則要立即降為零關稅。

工業局副局長連錦漳指出,目前將優先出口石化、工具機、面板等主力產業,也會爭取商機大的項目降稅,如汽車;競爭力較弱的毛巾、織襪、石材、陶瓷等地方型產業會爭取不開放、不降稅或較長調適期。針對已開放的產品,只能爭取不降或晚降,未開放的產品則會努力協商有無機會維持不開放。

據經濟部工業局資料,包含ECFA早收清單,目前兩岸工業產品稅率結構中,台灣有2606項零關稅,占總項36.5%,1565項小於5%;中國僅1125項零關稅,占16.5%,4008項稅率落於5%到15%間,占58.6%。

卓士昭表示,外界批評ECFA效果不彰,但在過去2年,台灣對中、對全球出口都衰退,早收清單的539項雖僅占總貨品數的6%,去年成長卻超過10%;其中申請ECFA早收產地證明的廠商,有8成是中小企業,甚至有過半廠商從未出口此項商品至中國,因優惠而認定不能放過商機。

他強調,我國與韓國產品重疊率高,韓美、韓歐FTA生效後,韓國在歐美市占率都成長,我國相對下降;此外,日韓、中日韓、日歐、TTIP、WTO中的TISA都正在談判進程中,顯見區域經濟整合速度之快,我國應加緊腳步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