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天文學增添兩發現!在短短一日內,科研期刊權威《自然》就刊出2項重要天文學成果:發現軌道遠超過冥王星、太陽系外最遙遠的矮行星,以及首次在小天體周圍發現如土星般的光環;前者有助於推斷太陽系外的天體數量,協助建構太陽系形成理論,後者則有助於對行星環的形成有更多瞭解。
【發現最遠矮行星】
以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為1天文單位(AU)計,在50AU處,也就是海王星外、被稱為「柯柏帶」的區域,有著大量類似彗星的冰凍微形天體,而在柯柏帶之外,被稱作「內奧特雲」之處,則存在大量的矮行星,其中也包括已遭除名的冥王星。據天文學家推估,此處的類冥王星天體至少有上萬個。
美國卡內基科研所天文學家謝波德與夏威夷雙子天文台天文學家楚吉羅共同宣布,在內奧特雲處新發現一顆矮行星,命名為2012 VP113,其直徑約450公里,近日點約80 AU,比目前所知最遠的賽德那(Sedna,76AU)還要更遠,但大小僅有賽德那的一半。不過,以遠日點來看,賽德那的949 AU比2012 VP113的452 AU要來得遠多了。
IAU正式認定的矮行星共5顆:穀神星、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和妊神星,其中並不包括賽德那和2012 VP113,但後兩者距離都遠超過這5顆矮行星。值得注意的是,參數顯示,這兩顆天體的近日點都位於太陽的同一側,可能暗示其軌道在過去或現在曾受某顆未知大行星的擾動,假設此大行星真存在且質量約等於地球,其可能位於約250 AU處。
其實在不久前便已有類似發現,中央大學天文所博士陳英同上月26日即宣布,同樣在內奧特雲發現一顆直徑約3百公里的矮行星,命名為2010 GB174,其近日點為67單位,發現時僅次於賽德那;此外,他還在柯柏帶另外發現90多個天體。
【發現小天體有光環】
第二項驚人的發現是,天文學家在一顆位於土星和天王星間,直徑約250公里的女凱龍星(Chariklo)上,發現類似於類木行星所擁有的光環結構,是迄今發現擁有光環的最小天體。發現者巴西里約國家天文台學者布拉加里巴斯表示,這項發現其實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研究團隊在去年6月觀測它時,無意間發現其光環。
一般認為,光環是行星和衛星形成的第一階段,但在引力非常小的狀況下,這些物質難以穩定地環繞在天體周圍。布拉加里巴斯指出,一般假定環結構的存在可能與天體質量大小有關,因此在質量如此小的天體上發現行星環,著實令人驚訝。
女凱龍星屬於半人馬座小行星群,運行逾太陽系外緣,受引力牽引而無穩定軌道,且同時具備小行星和彗星的雙重特徵。關於其光環如何形成,布拉加里巴斯猜測有可能是隨女凱龍星在自轉時拋射出的物質,或是有其他小行星撞擊了它,產生的大量碎屑。NASA天文學家包爾指出,女凱龍星環或許不是個案,科學家可能還有機會再觀測到類似的小行星環結構。
延伸閱讀:發現新類冥王星 有助太陽系解密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226-M8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