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類冥王星 有助太陽系解密

賴義中 2014/02/26 19:49 點閱 4488 次
太陽系與奧特雲假想示意圖。(photo by 維基百科)
太陽系與奧特雲假想示意圖。(photo by 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200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由行星中除名,並將其與海王星外的矮行星歸為一類,並稱為「類冥王星」(plutoid)天體,太陽系遂只剩下八大行星。像這樣的小行星究竟存在多少顆?中央大學天文所陳英同博士最近在太陽系外圍發現一顆直徑約3百公里的小型天體,將此結果與過去統計比較驗證後,推估類似大小的天體,至少有上萬個。

太陽系究竟如何形成?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在46億年前由巨大星雲盤中形成,內部原子經激烈碰撞後形成原始太陽,在太陽週遭形成由石質天體聚合而成的地球等類地行星,較遠的距離外,由水、甲烷等易揮發物質凝結,形成木星等氣體巨星。

行星盤中數千億未結合的微小碎片,則受週遭大行星重力影響,被拋射出太陽系外,在外形成一假想球殼狀地帶,稱作「奧特雲」(Oort Cloud)。

【奧特雲是什麼?】
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說,去年底掀起熱潮的艾松彗星多半來自奧特雲,天文學家企圖藉由理解奧特雲的狀況,來解開太陽系演化的奧秘。奧特雲中的天體多半極小,但仍以極緩速繞太陽公轉,而在海王星外側的「柯柏帶」(Kuiper Belt)和奧特雲之間約50至1萬天文單位處(1天文單位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有一個特殊的「內奧特雲」,其中可能存有大量類冥王星天體。

第一個內奧特雲物體發現於2002年,隔年科學家發現一顆直徑700公里的矮行星,命名為「賽特那」(Sedna),距太陽約76天文單位。陳英同攻讀博士期間,獲國科會資助出國進修並加入加拿大的天文研究團隊,除在柯柏帶新發現90多個海王星外物體,還找到一個編號為2010GB174的內奧特雲物體,直徑300公里,近日點為67天文單位,皆僅次於賽特那。

【有助理解太陽系】
陳英同說,根據目前的發現及假設,天文學家估計內奧特雲存在數千顆類冥王星天體,但此次關鍵發現,再綜合過去觀察統計結果,可估計出類似大小的天體在內奧特雲中,至少存在上萬個,上修近10倍,與部分理論符合,是相當重要的結果。

葉永烜說,內奧特雲代表太陽系中最後的未知之地,受限於望遠鏡的觀測性能,人類對此處瞭解有限,但以這次發現為基礎,未來只要持續進一步觀察研究,將有助於天文學家瞭解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及推論系外行星的來源及演化。陳英同更說,「有機會改寫太陽系理論。」

國科會2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此次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