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報分享大使命 喚醒地方意識

陳宸億 2014/03/14 23:02 點閱 2742 次
社區報往往慘澹經營,憑著一股熱情,屹立在主流媒體洪流中。(photo by 本報記者陳宸億。)
社區報往往慘澹經營,憑著一股熱情,屹立在主流媒體洪流中。(photo by 本報記者陳宸億。)

【台灣醒報記者陳宸億台北報導】想知身邊事,就看社區報!14日文化部邀請「月光山雜誌」、「屏東市眷戀文化社區報」、「擁報」等三家本年度獲獎的優良社區報,齊聚分享經驗甘苦談。教育部文化資源司陳冠甫司長感歎,在大報等主流媒體藩鎮割據下,還好有社區報,慇懃紀錄在地人事物,留下一片真切溫暖的地方風景。

【社區報助庶民運動】
社區報是凝聚社區意識,引發在地居民關注地方事務的重要媒介之一;而一份好的社區報,更邀居民參與報導,發掘在地議題,喚醒地方文化意識,是最根本的「庶民運動」。據此,文化部和台灣文化產業發展協會協力舉辦「社區比報:優良社區報選拔」活動,以流通地區分社區、鄉鎮兩大類,再依報史分新秀、進階、永續三組,分別獎勵在內容、編輯、美術、行銷等有傑出成果的社區報。

擁報,即「擁抱」。98年莫拉克颱風後,高雄桃源、那瑪夏、茂林、甲仙、六龜、杉林六鄉儼然人間煉獄,大批居民淪為受災戶,青壯年紛紛離鄉背井,偏鄉「更無人管」。文化部和高雄文化局自100年起推動「災後永久屋基地文化種子培訓計畫」,輔導志工協助災區重建大小事。

長期「擁抱」災區弱勢家庭的志工們積極策劃,101年元旦,「擁報」也誕生了,每月出刊,由在地遺老親筆題字,報導家園重建的艱辛故事。擁報志工黃勻馨說,許多老人家即便不識字,但看到自己出現在報紙上,感動不已,「他們始覺有人在關心。」

社區類進階組中獲獎的「眷戀文化社區報」,於100年創刊,以季刊發行,每季2至3千份;報名由來亦採諧音,即「眷村愛戀」,深深關切屏東地區的眷村文化,從人事遞嬗,乃至一花一草,矢志為眷村子弟搶下日漸泛黃的集體記憶,更邀眷外居民了解眷村,進而包容。

【使命辦報三十載】
「月光山」則是最「老」的社區報之一,自72年創刊,屹立30年,發行範圍已飛越「社區」,遍布五大洲,不但曾獲客委會頒客家貢獻獎,更是新聞系所論文中經常研究的主題,可謂社區報傳奇。「月光山」原是高雄美濃的名山,當初一群美濃子弟,懷抱新聞熱情,加上堅毅的客家精神,回到美濃辦報,期盼故土在眾人關心下,日趨美好。

社長鍾昆宏表示,社區報數量繁雜,卻多曇花一現,短短幾個月即面臨停刊窘境,「我們是憑著意志、熱情、和使命,一路撐到現在的。」鍾昆宏當初向地方農會借貸30萬,便創了月光山雜誌社,「我們辦報好辛苦,採訪、編輯、美編、發行、銷售,通通三個人搞定,有人還未支薪。」

【政府補助大小眼】
陳冠甫表示,目前國內活躍的社區報約有300多份,而第一份社區報出刊距今已40年,如今文化部的表揚算是遲來的致敬,向那些固守崗位,默默維護地方文化的社區報同志,獻上萬分感謝。在場社區報社則異口同聲,文化部欲挽救日漸凋零的社區報,不應只就總體文化建設計畫中的小項目來做,而應設專案計畫,個別輔導。

屏東市眷戀文化社區報發行人宋怡蕙抱怨,現行的補助計畫,從申請、寫計畫書、報告、核銷,勞神費時,最後僅獲得1年2萬元的補助款,「人力微薄搞得心力交瘁,連貼郵票都不夠。」相對主流藝文產業文化部動輒傾注上千萬,社區報的弱勢窘況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