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改變進食時間,可望降低體內三酸甘油酯累積於肝臟的含量。(photo by YouTube截圖)](/system/assets/images/000/004/003/big/%E6%9C%80%E6%96%B0%E7%A0%94%E7%A9%B6%E6%8C%87%E5%87%BA%EF%BC%8C%E9%80%8F%E9%81%8E%E6%94%B9%E8%AE%8A%E9%80%B2%E9%A3%9F%E6%99%82%E9%96%93%EF%BC%8C%E5%8F%AF%E6%9C%9B%E9%99%8D%E4%BD%8E%E9%AB%94%E5%85%A7%E4%B8%89%E9%85%B8%E7%94%98%E6%B2%B9%E9%85%AF%E7%B4%AF%E7%A9%8D%E6%96%BC%E8%82%9D%E8%87%9F%E7%9A%84%E5%90%AB%E9%87%8F%E3%80%82.jpg?1392013333)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想要降低脂肪「囤積」在肝臟,或許改變吃飯時間就能辦到!以色列及美國團隊合作發表於《細胞代謝》期刊的研究,透過動物實驗發現,若僅在夜間餵食,則一種稱為「三酸甘油酯」的脂肪,在實驗鼠肝臟中的累積量會下降近5成。該研究也指出,三酸甘油酯在肝臟中的含量受到生理時鐘控制,因此要減少「脂肪肝」症狀,由作息搭配進食時間或有成效。
人體所有的新陳代謝作用,都受到生理時鐘控制,而部分生理時鐘的作用會受外在環境改變,被「啟動」或「關閉」,例如多數內分泌功能就與晝夜變化及睡眠有關;一旦生理時鐘「大亂」,就可能產生肥胖及脂肪肝等代謝問題。另一方面,脂肪主要來自食物攝取,因此一般認為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能達到減肥或「降血脂」的目的。
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生物化學所及美國桑佛伯恩罕母醫學中心團隊合作研究指出,在正常狀況下,實驗鼠會在白天吃下占每天總攝取量2成的食物,其他8成則在夜間吃掉;若研究人員只在夜間餵食,則連續10天後,實驗鼠肝臟中累積的三酸甘油酯含量大幅降低近50%。魏茲曼科學院博士後研究員亞瑞阿達默維奇對此表示,改變進食時間,很可能可以阻止三酸甘油酯在體內累積。
然而,要降低體內的三酸甘油酯,似乎不僅是調整進食時間那麼簡單;研究人員發現,實驗鼠肝臟中三酸甘油酯的含量,也有類似「潮汐」般每天起落的現象,通常在日出後8小時會達到最高峰,但在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改造技術「破壞」實驗鼠的生理時鐘後,實驗鼠會在白天也大量進食,顯示生理時鐘「被打亂」,確實會影響進食的習慣。
有趣的是,這種生理時鐘紊亂的實驗鼠,其體內三酸甘油酯的含量還是存在著「潮汐現象」,只是到達高峰的時間比正常鼠晚了12小時;魏茲曼科學院教授賈德亞瑟解釋,實驗鼠肝臟中三酸甘油酯的變化,應是生理時鐘與進食時間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若要改善人類「高脂血症」及「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也就是肝臟及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的症狀,可能還是必須從作息及進食兩方面同時著手。
延伸閱讀:以色列及美國團隊合作發表於《細胞代謝》期刊的研究。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abstract/S1550-4131(14)00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