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正重返亞洲,尤其是東亞,參與角力的主要列強有美國、中國與日本,而關鍵角力場就是西太平洋海域。
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遼寧號航母入南海演訓,透露出大國崛起後向外擴張的戰略意圖。美國副總統拜登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努力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
在此之前,習近平表示「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預示著西太平洋現況的改變,直接影響美中關係,特別是美國戰略重心逐漸轉向亞太,雙方在區域安全、經貿與匯率方面各有看法,所謂「新型大國關係」的架構之於美中,仍將是競爭多於合作的戰略格局。
【中國實力尚差一截】
從亞洲的地緣政治秩序(geopolitical order)觀之,現階段中國的政治、軍事力量,距離制霸亞洲的實力還有一段差距,但亞太諸國都不應漠視或低估中國的地位與角色。地緣政治秩序是國際關係相對較穩定的互動模式,現階段的亞洲海域卻處在變遷與失序中。
馬漢從不列顛形成全球影響力後的歷史分析,得出「控制海洋,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的狹窄水道,對強權的地位至關重要」的結論。全盛時期的英國,除巴拿馬運河外,全球的主要航道、狹窄水域或遏制點(choke point)都在其控制之下,美國的海洋霸權同樣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在這層意義上,西太平洋海域對中國而言,關係著向海洋擴張,突破美國遏制戰略的第一步。
【戰略意圖令美起疑】
再從區域平衡的角度來看,中國任何軍事擴張舉措都動見觀瞻,特別是近年來北京不斷宣稱東海、南海、黃海都是其「核心利益」,讓華府對其戰略意圖起疑;歐巴馬連任後,強化亞太地區「戰略再平衡」,為美中關係緊張預埋伏筆。
美國外交政策的制訂,除維持與盟國關係外,也必須考量中國崛起後的影響力。中日島爭、南海爭議等問題上,中國都是當事國,更讓美國陷入外交戰略的兩難,只能以中國為主要假想敵,小心因應彼此的競合關係。
中國具有兩項關鍵性優勢。第一,專制政體的優勢賦予北京領導人恣意對外採用軍事手段進行恫嚇外交的空間。第二,地理的優勢提供中國弱化美國與亞洲諸國同盟關係的戰略機會。但是中國也不盡然有完全的優勢,中國的最大劣勢是,欠缺足以取代美國,在亞洲建立以其為中心之新霸權與新秩序的實力。至少,日本在亞洲與各國的合縱連橫,對中國會形成相當程度的制肘。
面對中國建構新的亞洲海洋秩序的企圖,台灣的戰略,不能建立在期待北京會在中、短期內實現政治民主化的虛幻基礎上,而是必須抱持著中國的挑戰勢將長期化的態度,審慎因應來自政治面和經濟面的安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