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係時緊時緩,雙方在喀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從未停歇。源自喀什米爾問題導致印巴之間長期對峙與衝突,以及美、中兩國都有在南亞扮演區域平衝者的強烈企圖心。
喀什米爾主權爆衝突
二次大戰後,英國為維持在南亞殖民統治的影響力與利益,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於1947 年提出移交政權和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Mountbatten Plan),依據宗教與地理區位優先的原則,將印度分割成印度聯邦、巴基斯坦以及包括喀什米爾在內的562 個土邦。
佔喀什米爾土邦人口77%的穆斯林,主張加入巴基斯坦,信奉印度教的土邦貴族階層則主張加入印度。此後印、巴之間因喀什米爾主權爭議曾爆發三次戰爭,2003年雖達成停火協議,但雙方仍陸續發生200餘起規模較小的零星衝突。
印巴戰略發火點
歷史上,印度屢受中亞的汗國從西北邊疆的入侵,獨立後的印度,雖解消來自中亞與俄羅斯的威脅,但更大的威脅卻來自巴基斯坦。「蒙巴頓方案」分而治之的原理,破壞印度次大陸的地緣戰略的完整性,一如「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導致中印的邊界衝突,對巴基斯坦而言,喀什米爾的重要性不只是大量的穆斯林與因底斯河(Indus river)的水源,地理因素才是讓伊斯蘭馬巴德當局緊抓不放的主因。
印巴衝突的歷史遺緒源自1947年大英帝國撤離印度次大陸後,巴基斯坦掌握印度河流域以及隘口通道,連帶也繼承邊疆防衛問題,唯有向印度擴張,才能彌補其戰略縱深不足;對印度來說,喀什米爾是西北邊境前線防衛的重鎮,一旦落入巴基斯坦手中,西北邊疆反而成為國家安全防衛的破口,喀什米爾自然成為印巴地緣戰略衝突發火點。
南亞核戰隱憂
近年來,隨著國際恐怖主義的蔓延,喀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武裝組織順勢發展,引來印度嚴重關切,加上2008年11月孟買恐怖攻擊事件,發動攻擊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虔誠軍」,先在喀什米爾山區受訓後,再由喀拉蚩轉往印度犯案。印度要求美國將巴基斯坦視為支持恐怖活動的後台,並將喀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組織列入恐怖組織名單,兩國因此更陷入高度對峙的狀態中。
由於印度與巴基斯坦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未來引發第四次印巴戰爭的劇本有三:其一,印度在開戰後越過巴國安全臨界點,迫使伊斯蘭馬巴德以動用戰術核武恫嚇;其二,巴基斯坦的警告未達到停戰的目的,將直接以飛彈攻擊印度城市;其三,巴基斯坦被逼到牆角,南亞核戰無法避免。
在最終分析上,印巴兩國的核武、地理的接壤、互信的不足、宗教的差異,正在為南亞地緣政治板塊運動蓄積能量,位在震央的喀什米爾才是衝突的根源,並改變著南亞區域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