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來了

Cheers雜誌:李欣岳 2013/10/14 10:00 點閱 4961 次

八年級關鍵字
【學貸、打工、旅行】

今年夏天,台灣職場最重要的大事,莫過於這一件──第一批八年級大學應屆畢業生進入社會,人數約24萬人。換言之,屬於八年級的職場元年已正式展開!

若要在腦海中搜尋屬於他們的關鍵字,學貸、打工、旅行,是這個世代獨有的集體流行;而這些行為背後,反映出他們的成長背景。

身上的學貸,鋪陳出未就業即先負債的起點。

教育部圓夢助學網統計,100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申請學貸人數為34.8萬人,佔整體比例25.8%,等於每4名大學畢業生中,就有一名學貸族。每人每學年平均學貸為7.4萬元,公立學校約5萬元、私立學校約8萬元。換算下來,若靠學貸完成大學學業,畢業第一天,人生先從負債30萬元開始。

打工,則是因為青年低薪與失業現象,幾乎從八年級生的青春期開始一直延燒到他們就業。為了支應學貸,也為了提前「暖身」,八年級生普遍還在念書階段就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的「副業」。去年《Cheers》雜誌針對八年級生進行的工作觀大調查中,就發現高達55.6%的八年級生,已有工讀或實習經驗,比例遠遠高於七年級生。

至於旅行,則反映出他們追尋的生活型態。2001年台灣開始推動週休二日制度,也就是說,他們是第一個從小學起就一週只上5天課的世代。對生活品質和品味的重視,早就內化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DNA。

這樣一個獨特的族群,就要進入企業與社會,迎接他們的挑戰,卻只能用「起步艱辛、責任巨大」8個字描述。

包袱與挑戰
【低薪、高失業率,又得提早接棒】

高等教育改革帶來的大學廣增、技職體系消逝,讓文憑快速貶值,產學鴻溝拉大,八年級生得概括承受這些苦果。

辛苦背負學貸換來大學文憑,卻再也不是薪資與就業保證。勞委會統計,2011年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起薪為26,577元,還不如1996年的26,662元;主計處統計,各年齡層的失業率,20~24歲最高,自從2002年首度突破兩位數失業率後,就一直居高不下,今年4月則為13.04%,將近是整體失業率4.07%的3倍。
更有甚者,金融海嘯過後,22K議題氾濫。不論實況如何,媒體大力炒作的效應,就是讓這個數字成了八年級生一就業就揮之不去的心理魔咒。

比起六、七年級生,八年級生即將踏上的路面顯然更為顛簸,然而,他們卻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至鉅的一代,說是「責任巨大」也毫不為過。

首先,在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趨勢下,職場的工作主力即將發生逆轉。根據經建會推估,台灣最快在2016年就會出現勞動人口(15~64歲)下滑,並在2020年進入總人口負成長。背後原因,來自人口最多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已進入退休期。經建會推算,未來10年,台灣平均每年65歲以上的退休人口增加16.6萬人,等於每年約有一個新北市淡水區的人口準備退休。

另方面,台灣的財政結構也正在加速惡化。根據中央銀行資料,過去10年來,中央公債未償還餘額成長超過一倍,截至4月底已達新台幣4.9兆元。當人口結構變成「倒金字塔」型,顯然,新世代得更早接棒、更早承擔責任。今年5月教育部出版的《人才培育白皮書》指出,未來10年,台灣平均每人生產力須為目前的2倍,才能維持現有國力。

在這「10年關鍵期」中,七年級生由30歲邁向40歲,八年級生由20歲邁向30歲,他們正是帶動經濟轉型、開拓新局的主力。

究竟,即將成為你我工作夥伴、團隊中堅的八年級生,有哪些特質?他們跟七年級生相比,又有哪些相同與不同?

保守又激進
【嚮往公職,也參與社會抗爭】

比起七年級生,懂事後就與經濟「壞消息」為伍的八年級生,看待事情更務實與實際。「先求有,再求好」普遍成為找工作的共識,連帶地,也讓報考公職成為熱門選項,凸顯出他們對穩定生涯的嚮往。

對於這一點,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暢銷書《何不斗膽一下》作者王盈勛,提出八年級「觀念保守、做法激進」的矛盾觀察。除了成績好、會考試的拼命想進政府部門外,失敗風險高的創業也成為非主流選項。根據《Cheers》調查,八年級計畫創業的比例,低到4.95%。

做法激進,則是從小在強調民主、鼓吹個人價值的環境長大,他們的社會意識比過去的世代更強。王盈勛指出,儘管各種社會運動的抗爭對象、訴求各不相同,但都很容易獲得大學生認同,「當他們覺得外在窒礙已經勒到脖子上,社會抗爭自然就是宣洩出口。」

加上身為「臉書世代」,八年級生收集資訊、運用科技的能力,比七年級生更強。他們已經習慣隨時把個人想法、經驗發表在社群媒體,即時獲得朋友按讚或回應。於是,一旦遇到重大、渲染力強的事件,馬上就能在網路上串聯、集結,甚至反映回實體世界。

這樣的現象,正不斷在全球蔓延。例如,由年輕人發起的佔領華爾街運動、香港中學生帶頭的反國教科洗腦運動,或是台灣的反學費調整方案、反媒體壟斷運動、夜宿士林王家都更現場、樂生療養院拆遷事件等社運,都可看到大批大學生參與其中。

從2003年七年級進入職場開始,「世代管理」已成為愈來愈多企業關心的課題。2013年,隨著八年級加入,如何因勢利導,為他們創造舞台,也為企業培養新血,毋寧是企業思考競爭力時,無法迴避的功課。

與其持續停留在世代間的批評與對立,相互理解和對話,才是企業與人才雙贏的王道。

啟動思維變革
【從世代對立到世代對話】

究竟企業對八年級生最煩惱的是什麼?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今年調查153位企業人資主管發現,企業篩選八年級員工時,最重視的條件為「人格特質測驗結果」(60%);最擔心不適任工作的狀況為「自恃過高,群體意識不足」(54%);至於徵才最主要的考量則是「人格特質」與「工作態度」。

「能力可以訓練,態度卻很難更改,」負責這項調查的人資協會公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柏翔指出。為了克服這個問題,選才、育才兩端得同步並進。愈來愈多企業在徵才時,會先把人格與態度評估放在學經歷前面;在育才端,與其不斷抱怨年輕人個人主義強,不如在理解後,主動引導他們(見第121頁起)。

雄獅旅遊企業服務部經理曾寶玉指出,過去因部門內新人陣亡率過高,甚至做完第一個專案就辭職,雄獅在2010年特別成立「新人組」。曾寶玉曾任新人組組長,每位新人報到後的前兩個月,由組長將流程與文件的SOP、重要性、處理祕訣傳授給新人,第三個月才實際上戰場跑客戶。

全球最大嬰幼兒車製造商、明門實業業務部協理朱怡寧也有類似體會。她主要帶領PM團隊,經常往來台北、桃園、廣東東莞。為了讓新人了解工作全貌以及自己工作內容的重要性,她會先將新進員工留在台北總部半年到一年,從產品設計圖的紙上作業階段,到生產出產品、海外通路陳列整個流程,讓新人跟著她跑一遍;建立對工作的認同感與意義感之後,再回到各自生產、法規、行銷等團隊內。

創新人才管理
【從善用、活用到重用】

當然,相較於傳統「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管理模式,對經理人來說,等於是全新的思維與角色扮演,深深考驗主管的彈性與智慧。但反過來說,一旦發掘出對應之道,組織體質也就能更上一層樓。

「新世代沒有想像中脆弱,他們其實並不害怕重口味的挑戰,」明門實業業務部資深經理陳禹帆指出。當初明門想拓展網路銷售,原本由陳禹帆負責成立網路商店,但她注意到,更年輕的部屬經常在線上購物,比她更熟悉電子商務。於是她最後決定交給一位20多歲的部屬負責,成績遠超過預期。

研發替代役留任率超過8成、華擎科技主機板研發部經理蕭旭宏也有類似經驗。華擎主要產品是高階主機板,核心消費者是線上遊戲玩家,因為他們需要經常組裝、升級電腦,對效能的要求比一般使用者更高、更專業。蕭旭宏就經常採納團隊中愛玩線上遊戲的部屬意見,從中發掘需要,推動各種加速的軟、硬體技術。

不管透過什麼方式,對新世代從善用、活用到重用,勢必將成為主導人才管理的顯學。

10年前,輿論為甫出社會的七年級貼上「草莓族」標籤,從此衍生出一連串爭議與刻板印象,也在長時間的喧喧嚷嚷中,或多或少磨損了世代間本應存在的同理心與和諧。

10年後的今天,當八年級就要來臨,他們是五年級的子女、六年級的部屬、七年級的同事,也是台灣的未來。這一次,大家能做得更好嗎?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