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從面對抗爭 看出自己的本質

賴天恆 /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2013/09/03 12:11 點閱 3909 次

在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民眾一而再再而三地走上街頭,近來從華隆罷工、媒體壟斷、關廠工人連線、核四議題、服貿協議、洪仲丘案到大埔拆政府,許多人看到的,是一群「不務正業」、「違法亂紀」、「不理性」的「暴民」,以這些行動干擾了社會的「和諧」,並呼籲政府以「組織犯罪」的罪名把這些「政治流寇」通通抓起來。

這些自命清高的人從來就不會去關心為什麼會有人要走上街頭。或許在他們安逸舒適的狹小生活圈中,以致於不知道有些人因為制度的漏洞、政府官員的違法亂紀而受盡迫害、飽受冤屈,更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即使「事不關己」,也願意為了他人而走上街頭,承受風吹雨淋日曬,甚至甘願承擔非法非暴力抗爭的法律責任。

在半世紀前德國對二戰的調查與追訴中,許多德國後備警察101營的成員對刑責與道德譴責百般逃避,矢口否認自己的反猶情節,卻在回答如何執行獵殺猶太人的行動時,無意間透露了自己的種族仇恨傾向。

在被問及如何分辨當地的猶太人與波蘭人時,部份人的回答反映了納粹對猶太人的刻板印象:猶太人明顯看起來「骯髒齷齪」。相對地,有另一部份的人認定猶太人為被害人。他們看到猶太人「衣衫襤褸」、「飢寒交迫」。

這種態度上的差異,直接影響到他們獵殺猶太人的行動。帶有種族仇恨的,往往自願成為獵殺者或劊子手;相對地,帶有同情的,經常藉故逃避任務,或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在不被明顯反猶同袍發現的前提之下,放猶太人一條生路。

一個人看到什麼,直接反映出他這個人是怎樣的人。有些人只看到秩序被打亂、體制被挑戰以及自身遭遇的一點不便,就跳出來譴責抗爭者。保守勢力的這種平庸性,正是諸多不公不義最有力的幫兇:無法看到表面和諧底下的種種壓迫,促使這些人致力於捍衛表面的和諧。

相對地,有些人則是看到了他人在不公不義的制度下,受盡壓迫甚至家破人亡,以致於願意跟那些不得不走上街頭的人站在一起。而我們最該問的,便是「我是哪種人?我站在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