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少子化不只是生得少,是對未來失去信心

醒報編輯部 2025/11/17 16:29 點閱 86 次
少子化是國安危機
少子化是國安危機

群體的選擇往往反映了對生活的期待!台灣的少子化問題的惡化,其背後反映的並不是單一政策的缺漏,而是整體社會對未來信心的嚴重下滑。當年輕人在面臨居住、薪資、托育、工作與家庭兼顧等現實壓力時,選擇不婚不生並不是拒絕孩子,而是對制度與環境的無聲抗議。

影響生育意願的心結

近年政府陸續宣布多項政策,包括不孕症補助提升、準備成立「兒少及家庭支持署」、提高兒童醫療照護量能等,但若從效果的角度檢視,這些措施多集中在醫療與兒少照護領域,對於影響生育意願的核心結構性問題,仍未形成整體解方。

從官方數據來看,去年台灣新生兒僅十三萬四八五六人,生育率跌至○點八九,創歷史新低,今年出生數更可能再下降。少子化政策自民國一○六年以來持續推動,但跨部會協調不足、權責分散,使政策效果有限。即使新的專責機構成立,若沒有行政院層級統合,問題依舊難以突破。

年輕人缺乏希望感

若從更宏觀的角度觀察,少子化並非只是生育問題,更是居住、經濟與希望感的問題。高房價與高房租使年輕世代不敢建立家庭,行政院提出的「婚育宅三政策」試圖緩解居住壓力,將部分社宅保留給新婚與育兒家庭,並延長租期,但供給量僅估計一點一萬戶,面對每年超過十二萬對新人,其實難以觸及真正需求。

加碼租金補貼雖有幫助,但當房價所得比高達十倍以上,大多數家庭仍感到生活被壓得喘不過氣,這也使婚育宅政策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另一層隱憂是台灣社會的安全網仍存在許多破口,即使醫療量能增加,也不代表年輕人就會願意生。在社福、托育、教育、心理健康等面向,仍不斷發生虐童、家庭暴力、兒少自殺與情緒問題等事件,凸顯底層家庭的困境正在加劇。當一個社會無法穩定支持脆弱家庭、也無法替孩子打造可安心成長的環境,年輕人怎會願意把下一代交給這個社會?

孩子為什麼沒有出生

政策的另一個盲點是聚焦在「孩子出生後的照顧」,而忽略「孩子為什麼沒有出生」。即使提升兒科醫療資源、增加專責單位、補助試管嬰兒等措施皆具意義,卻無法觸及結構性根源,例如薪資停滯、工時過長、職場育兒友善不足、居住成本高漲等因素。若跨部會權責不明、政策零碎,任何資源投入都可能只是杯水車薪。

少子化本質是一場「信任危機」,年輕人不敢生,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因為覺得自己無法負擔幸福家庭的成本。這提醒政府政策的目的不是強迫生育,而是讓民眾重新感到未來可期。

公平感與安全感

要重建這種信心,至少必須具備三項條件。第一是公平感,當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經濟成果集中在頂端,年輕人自然會感到對未來無力。第二是安全感,讓家庭在生老病死、托育教育、心理健康等面向都有可靠的支持,不再擔心孩子生下來卻沒有被接住。第三是居住安定感,一個人若連住的地方都不敢確定,又怎可能敢規劃孩子的未來?

從近期政策方向來看,「兒少及家庭支持署」的成立雖代表政府邁出象徵性的一步,提升兒科醫療量能、建立三層級兒童醫療體系等措施,也盡顯政府試圖回應社會對兒少照護的期待。但要真正扭轉少子化,需要的是跨部會整合、結構性改革,以及全面性的生活支持,而不是把問題切割成單一部門的事務。

少子化看似人口問題,其實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試金石。當家庭對未來不再焦慮,當生孩子是一種選擇而不是負擔,少子化才能真正被逆轉。台灣需要的不是更多口號,而是讓人民重新相信「在這片土地上養孩子,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只有當政策真正改善生活品質,讓公平與希望重新被看見,下一代才會願意在這裡誕生,並與這個社會共同成長。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