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改革沒有人會反對,但是為什麼這次健保補充保費改革卻會短短兩天就夭折,簡單總解就是:欠缺溝通。任何改革都是對既有利益的衝擊,尤其這次牽涉範圍廣泛,對股利、利息、租金改採「年度結算」,這一波影響人數估達480萬人,等於全台灣五分之一的人口會被影響到,這麼大範圍的衝擊,為什麼事前沒有溝通?
等到輿論反彈,又匆匆由政院喊停,不但讓衛福部顏面無光,也讓外界質疑政院內部缺乏整合。
嚴格講,這一次的改革衝擊範圍大,但是補充回來的稅金有一百到兩百億元。如果真的能推動成功,對健保都不無小補,但是政院現在緊急喊卡,或許有人會說是要更完善的規劃,但同時也會被認為是魄力不夠,連這樣比例的資金都拿不到,還遑論甚麼改革?因此改革重在規劃跟實踐,最忌諱瞻前顧後、父子騎驢。
課稅對象要精準
資本利得收入(包含利息、股利、租金)課稅,其實沒有錯誤,關鍵是金額兩萬塊就起算太低,小資族會感到負擔,必然要拉到相當程度才合理。當然不可諱言,有人會刻意壓到兩萬元以下,來規避抽稅,但是按照現在的投資規模,兩萬塊的獲利,大約只要二十萬元的投資就會達到,或者月薪六萬元只要拿到兩個月年終就會被課稅。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放到投資市場,那的確是等於把壓力轉嫁到最基層的散戶身上。這些人的獲利跟收入程度是否已經該被多加課稅,值得更加商榷。尤其是外界常常詬病的,有很多房東根本沒有報稅,就算改制,未來可能也徵收不到。對此,衛福部也只能推給財政部,如果把月薪族跟包租公拿來對比,當然更會讓民眾有相對剝奪感。
健保保費可精算
在國人健保使用上,有一種案例是最為奇特的。因為台灣容許雙重國籍,因此雖然現在規定僑民也必須持續繳納保費,但是不少案例是回國之後,立即針對牙齒、癌症等等昂貴品項來進行治療。如果能針對每個人所接受的治療,適度調整其實保費,也未嘗不可。因為現在齊頭式的平等,往往忽略不同人在接受治療時,所耗費的成本也不同。
例如說,有人一年看了一百次門診,所耗費的成本多少,那是否隔年可以增加保費。當然這也可以考量其收入跟生活狀況,但是這就跟私人保險是一樣的概念,如果有人出了車禍,那下次車險就會增加支出,有許多人過度耗用醫療門診,那自然可以評估增加,或是出國後一回國,就使用許多治療,那就應該反映在明年成本上。
預算大水庫分配
現在健保總額預計達9,883億元,或許外界感覺很高,但是以台灣2026 年的國防預算為新台幣 9495 億元,佔 GDP 的 3.32%,創下歷史新高來看。這兩者對國人的意義同樣重要,但是是否應該思考,在預算分配上是否還要維持那麼高的國防預算?
國人需要的是更加健康的身體,還是更多的武器?當政府忙著滿足美國總統川普的時候,也該想想醫院中輾轉反側的病人,尤其賴總統是醫生出身,更應該要有這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