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聖聰(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系主任)
面對最近媒體紛擾,身為前台肥子弟的我更關心的是「議題如何被定義」。吳音寧原被點名出任台灣肥料董事長,輿論第一時間把鏡頭對準她的身分與情緒標籤:有人稱她「小英女孩」、有人拿「250萬元實習」冷嘲熱諷。最後人事收尾為「任董事、不任董座」。
表面止血,實則迴避了真正的公共問題:台肥不是只有賣肥料,它最受覬覦的是土地與由土地衍生的長約權益。
勿沖淡公共監督
在新聞場上,誰上誰下很抓眼球;在政策層面,地在哪裡、約怎麼簽、值多少錢,才是國家資產治理的核心。若討論被帶去「人格評比」,公共監督就會被情緒沖淡。
傳播學一直告訴我們,框架決定結論;因此我們得把鏡頭拉遠,把「人」放回「地」的脈絡裡,檢視台肥真正握有哪些資產、如何計價、如何變現、如何監督。
先把底數講清楚。
台肥資產多到「流汁」
依據公開財報與歷年公告,台肥名下持有約 400公頃(約1,200,000坪) 土地,來源多為早年設廠與倉儲腹地,隨著都市擴張陸續進入精華區。帳面分類上,投資性不動產約305.8億,用於收租或持有增值;自用土地約28.4億,列在固定資產,因取得年代久遠,帳面顯著低估;另外,約4.4億列為存貨/土地,用於待開發或分售。換言之,台肥財報只呈現保守成本,真正市價遠高於帳面,這也是每逢人事更迭,市場特別敏感的原因。
把地圖攤開,新竹是台肥資產活化的關鍵樣本。D7園區從工業腹地翻修為商辦、購物中心與住宅的複合場域,與巨城商圈相互強化,形成穩定且高毛利的租金池。這不是一次性賣地,而是把土地轉換為長期現金流,同時把都市功能升級。
多核心資產棋盤
這個模式,台肥正嘗試複製到高雄亞洲新灣區「特貿三」:北基地量體興建中,未來可採持有收租或分段處分,讓開發利益與城市更新相得益彰。
往北看基隆,舊廠區與港埠腹地適合物流與商用調整;往中部看台中與精機聚落外圍,存在「工轉商」、「工轉辦」的彈性;往東看花蓮,台肥握有深海取水設施與技術,連結飲品、保健、養殖與觀光,形成「自然資源 × 產業應用」的稀缺鏈。
若以策略視角拆解,新竹、高雄是「城市現金流引擎」,花蓮是「自然權利金引擎」,基隆、台中提供「隊形調整與彈性開發」。這是一張多核心的資產棋盤,而非單點賣地的財務魔術。
財務體質也要看。
以 2023年 台肥的合併數字為例:營收108.9億、毛利35.9億、稅前淨利25.5億、淨利21.8億,手握現金與約當現金127.8億,總資產702.1億,股東權益577.8億,每股淨值約51元。
活化資產有高毛利
解讀要點有三:
第一,肥料本業受國際行情影響,但資產活化帶來的租金屬高毛利、能抗循環;
第二,現金充沛、負債保守,具備自辦與合建的「自有銀彈」;
第三,市場對國營資產常給折價,關鍵不在資產好不好,而是治理透明與節奏控管好不好。
回到公共治理,地上權與都更條款是焦點。地上權可續約可重談,條款牽動未來數十年的收益分配;都更模式有自建、合建、出售、持有四種組合,牽涉IRR、回收期與風險承擔。這些都不能只有董事會知道、投資人猜、市民無感。
人的焦點與資產治理
建議建立三層公開機制:
(1)投資性不動產年度評估報告,揭露出租率、年化報酬率、續約條款要點;
(2)重大開發案決策書,揭露方案比較、敏感度分析與回收期;
(3)董事會紀要重點公開,把重大資產處分與地上權談判原則制度化。資訊愈明,折價愈低,市場與社會的信任就回得來。
傳播學的另一個提醒是「主敘事的置換」。當輿論只討論「人物是否配位」,真正影響公共利益的「資產是否善治」就會被邊緣化。台肥事件若只停在個人評價,就會錯失把國營事業帶回國家資產治理軌道的契機。相反地,若我們把主敘事換成「土地如何創造穩定現金流、如何與城市發展對位、如何以低碳與循環經濟提升產品組合」,台肥便能從被動挨打,轉為主動交代願景與KPI的公共企業。
換人更要推動改革
回到吳音寧風波來看呢?
個人可以更替,制度必須常在。如果有清楚的資產治理框架、透明的資訊披露、可被追蹤的績效指標,不論誰上誰下,台肥都能在公共監督下運作;反之,沒有制度的位階,就會讓位子被政治想像吞噬。這次爭議的價值,應該是推動改革,而不是交換停火。
當我們把視角從「人」轉回到「地」;從「口水」轉回「治理」;從「短線」轉回「長約」,台肥才會真正成為台灣的資產,而不是誰的資產。當我們願意用這樣的主敘事去檢視國營事業,輿論場就不必永遠在「換人」與「罵人」之間輪迴,而能開始在「披露」與「問責」之間進步。這才是這場風波留給台灣最重要的公共傳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