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北太平洋海域出現史無前例的海洋熱浪,海表溫度較常年平均高出3~5°C,東西延伸的範圍橫跨約8,100公里,創下歷史紀錄,也超出氣候模型的預測,對全球天氣系統與海洋生態造成深遠的衝擊;臺灣是西太平洋的海島,首當其衝面臨嚴峻挑戰,更是國安與社會韌性的考驗。
前所未有的海洋熱浪事件
當海洋表層水溫超過歷史平均值2°C且持續5天以上,就是海洋熱浪。在衛星溫度圖裡,高溫區與周圍的海水形成十分鮮明的對比,形似一個暖水的團塊 (Blob),很容易辨識。
今年北太平洋的海洋熱浪的特徵為分布區域廣 (約是地中海面積的10倍)、海水溫度高 (比2022年海洋熱浪的舊紀錄還高0.3°C以上)、持續時間長 (從6月至9月,超過一般季節性的波動),是千年一遇的極端異常事件。主要的原因就是近年來中國大陸減少空氣汙染,以及北太平洋航運燃料轉型減少硫排放,大幅降低了氣溶膠的遮蔽效應,使更多太陽輻射能直達海面;加上大氣高壓滯留與噴流減速,西太平洋夏季風力減弱,使表層海水熱量無法與下層冷水混合,形成「熱層積效應」,導致海洋更易升溫。
全球與區域衝擊顯著
暖熱的水團如同巨型加熱器,使大氣對流活動劇烈化,成為極端天氣放大器,造成多層面的衝擊。首先是熱水團為颱風提供額外能量,不但颱風生成頻率增加 (西太平洋颱風數量已達26個),超強颱風的比例也創新高。第二是熱水團改變噴射氣流的路徑,導致北美、東亞出現長時間高溫與超大暴雨;還透過大氣的連結,遠距影響到歐洲及英國的天氣,可能導致接下來的初冬更冷。
海洋熱浪還成為生態的無聲浩劫,今年的熱水團導致沖繩至菲律賓海域70%珊瑚礁大規模白化,破壞魚類繁殖棲地,影響生物多樣性;阿拉斯加沿岸已通報多起海洋哺乳動物(如海獅)、海鳥(如海雀)及小型餌料魚類死亡事件。熱水團誘發甲藻大量繁殖,水產病害率升高,美國西岸紀錄到大規模貝類毒素汙染事件;浮游生物減少,影響鯨豚、海鳥等高階的捕食物種。
持續的海洋暖化會改變副熱帶環流,使熱水團從偶發的現象轉為常態化,將觸發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系統的不可逆變化,這是十分嚴峻的長期風險。
臺灣的風險與因應策略
臺灣是西太平洋自然災害分佈的熱點區,颱風與熱浪交互作用,會帶來更嚴重的風災和洪澇,今年已經有3個颱風給我們造成嚴重的國土傷害、基礎設施損壞和農業的減產,引發能源短缺、糧價波動與社會不安。另一方面,海洋高溫導致黑潮主流軸北移,秋刀魚的捕獲量驟減,東部海域的洄游性魚類(如鮪魚、鬼頭刀)也因溫暖海水的「熱障效應」,繞過臺灣東部外海,影響漁獲與外銷出口。
面對日趨危險的海洋熱浪,我們應該強化海洋的觀測,布設更多浮標與衛星監測,即時掌握高溫海水的動態,引導漁業船隊避開熱水團核心區,並整合跨部門的數據,建立「熱浪—颱風—漁業」的聯動模型;在我們的海域範圍,建構生態防禦網,建立珊瑚礁的熱避難保護區,推動人工礁體計畫,促進珊瑚的復育。
今年北太平洋海洋熱浪揭示了「全球沸騰時代」的嚴酷現實;臺灣需要以生態文明的高度重新定義發展路徑,將這場危機轉化為推動綠色經濟革命的契機,為下一代守護永續的藍色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