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甲烷減排 是臺灣氣候行動的關鍵戰場

醒報編輯部 2025/10/30 17:15 點閱 164 次

在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中,甲烷(CH₄)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隱形殺手」,溫室效應在百年尺度上是二氧化碳的28倍,若以20年為週期更達84倍。由於甲烷僅在大氣停留12年,形成獨特的「高強度短效應」特性,使得甲烷減排成為短期內最具成本效益的減緩暖化手段。

甲烷排放的隱形危機

人為甲烷排放約佔全球升溫幅度的三分之一,全球甲烷排放主要來自三大部門:農業(~40%)、化石燃料(~35%)、廢棄物(~20%)。長期以來,全球的排放清單始終存在低估甲烷排放量的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22年推出甲烷警報與響應系統,透過衛星監測、人工智慧分析與企業透明化承諾,逐步建立起全球「數據驅動」的減排基礎。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於十月22日發布的《關注甲烷:從測量到行動》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甲烷濃度已達工業化前水準的2.5倍,其中人為排放佔60%;數據驅動的科技已能快速鎖定甲烷排放熱點,政府與企業若能積極回應衛星警報並採取行動,將有機會扭轉全球暖化的趨勢。

然而,當前的行動規模仍遠遠不足。雖然衛星監測與警報系統已能即時發現排放熱點,但在石油天然氣行業探測到的 3,500條洩漏警報中,有近九成警報未獲處置,顯示行動落後於數據能力。政府與企業若無法加速落實,不但會錯失在 2030 年前達成《全球甲烷承諾》減排 30% 的目標,還進一步加速暖化;人類正在與時間賽跑。

臺灣的甲烷排放

對臺灣而言,雖然甲烷排放總量佔全球0.6%,但在能源、廢棄物管理與農業領域的影響不容小覷。更重要的是,臺灣正處於能源轉型與氣候調適的關鍵時刻,若能及早採取行動,不僅能提升國際形象,也能強化國內的環境韌性,這不單是國際責任,更關乎產業與臺灣自身的永續發展。

根據環境部溫室氣體清冊,2023年甲烷約占臺灣溫室氣體總排放的1.6%,僅次於二氧化碳(95.86%),佔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量逾40%,削減的潛力甚高。

臺灣已於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並設立碳費、碳盤查、部門減量路徑等機制。2024年起,政府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定期管制目標,2030年總體減排目標提升至較2005年減少28±2%,並明確納入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

應採取的行動策略

站在2025年的氣候臨界點,臺灣的甲烷減排已超越單純的環境議題,成為關乎產業競爭力、能源自主性與國際話語權的綜合性戰略。建議政府應借鑑美歐的經驗,建立跨部門的「甲烷治理國家行動計畫」,將甲烷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之下的部門減量路徑,制定分階段減量目標。其次,設立「甲烷減量基金」,推動「甲烷排放權交易」市場,允許企業購買減量額度;將甲烷強度納入綠色金融評估指標。

在強化數據監測與透明化方面,建立本土化三維監測網絡,利用衛星、無人機、陸基感測的數據監測掩埋場、水稻田、天然氣儲存場及管線設施;加強廢棄物與廢水管理及農業部門改革,推動甲烷減量與收集並轉化為能源;制定「甲烷洩漏零容忍」政策,強化能源部門的減排等,都是可行的措施。

唯有將甲烷治理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方能在氣候變遷的時代大潮中,為臺灣開闢永續發展的新航路;這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產業升級的契機,只要能有效掌握甲烷數據,就能融入下一波的綠色經濟革命。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