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牧師阿讓側寫

林坤正 / 數位設計者 2025/10/27 19:59 點閱 332 次
上帝給他火與洪的考驗,他卻以光與行動回應。(影片截圖)
上帝給他火與洪的考驗,他卻以光與行動回應。(影片截圖)

這短片裡,是名為那麼好.阿讓的牧師。
他坐在駕駛座,一手握著方向盤,一手拿著對講機。陽光從擋風玻璃灑下來,他的臉半在光裡,半在影裡。這不是指揮,而是一場禱告的開始。

交接裕隆汽車

這段影片是裕隆陳蔓嫻小姐傳給我的。那天,裕隆支援20幾輛代用車,牧師帶著族人到花蓮市領車,準備開回光復。車隊在陽光下整齊排列,一列延伸到便橋盡頭。出發前,他拿起對講機,低沉卻有力地說: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賜給我們這美好的一天與恩典,也感謝裕隆集團的幫助與同行。
願祢的手與每一位駕駛同在,讓這些車成為祢的器皿,把平安與愛載回我們的土地。」

族人閉上眼默禱

那一刻,所有的車裡同時靜了下來。族人們閉上眼,在自己的車裡默禱。那一列車隊,不只是運輸工具,而是一條由祈禱串起的希望之路。

我認識那麼好牧師五年。
他從鶴岡屋拉力部落的文旦農開始,推動「旦願計畫」,三年讓慣行變成有機。他說:「不是改變種植方式,而是學會與土地和好。」這句話,我一直記著。

後來他成為太巴塱教會牧師,
帶青年復育阿美族紅米,建立有機產銷班,
蓋起「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用漂流木、竹子、黃藤條搭起一座會呼吸的屋。餐廳裡的飯香、族人的笑聲與歌聲,是他信仰的果實。

紅糯米生活館燒成灰燼

直到七月三日夜裡,一場電線走火,把整棟生活館燒成灰燼,連車子都燒剩車架。他靜靜站在焦黑的地上,只說了一句:「主若要我重來,我就再蓋一次。」

九月二十三日,洪水再臨,馬太鞍溪潰堤。
他沒有退,反而打開教會對面的松哖會館,
把原本為長者預備的日照空間改成安置中心,安頓災民、分發物資。

「先救太巴塱的親人,再救其他部落,最後是整個光復。」那不是口號,是信仰的秩序。

災後第三天為他募款

我在災後第三天開始為他募款。
他開的清單裡寫著十五支行動對講機、十支車用對講機。我起初想:「手機就能聯絡了吧?」但我仍然買了。後來我才知道,在救災現場,一聲「收到」比訊號更重要。
那是信任,是彼此之間的呼吸。

這段影片
,就是那份呼吸的縮影。
方向盤通向現實,對講機通向信仰。
他在兩者之間,帶領族人穿越災難。

感謝裕隆陳蔓嫻小姐,讓這一幕被記錄下來。那不只是領車的畫面,而是一場關於感恩、信任與再出發的祈禱。

上帝給他火與洪的考驗,他卻以光與行動回應。
在他身上,我看見信仰最溫柔的形狀—沉靜、堅定,且始終朝向人。

信仰是有力量的。
在面對災難之前,微小的人類,
若能彼此相連,就不再渺小。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