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度會晤、談論「全球和平計畫」之際,台灣的命運再次被推上國際棋局的邊緣。從表面看,這是一場關於世界和平的高峰會;但在台海的視角中,它更像是一場關於命運的辯論。
當大國以利益為底牌、以交易為語言時,台灣該如何自處?這已不僅是外交問題,而是一場關於台灣未來的政治考驗。
大國互利 台灣自危
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的對中政策從意識形態式的對抗轉向更務實的交易思維。當川習可能共商和平,台灣被納入談判架構之中已非假設。美方內部從「反中挺台」的鷹派逐漸轉為「克制派」,他們主張不支持台獨、不尋求永久分離、不反對和平統一。
對這些戰略現實主義者而言,台灣是重要的夥伴,卻非不可或缺的戰略支點。美國要協助台灣強化自衛能力,但不願為台灣開戰,這是近年華府外交論述的潛台詞。
問題在於台灣的領導層似乎仍在舊思維中徘徊,民進黨政府標榜「和平是唯一選項」,但政策操作卻傾向對抗,外交回應多半僅止於口號,缺乏戰略溝通能力與國際論述的主動權。當外媒提出理性批評時,政府常以「抹紅」與「側翼攻擊」回應,這不僅削弱了台灣的國際形象,也暴露了對地緣現實的誤判。
小心勿誤判
韓非子說「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執政者必須配合時勢,從而制定相應的措施,若只守成不創新,只能陷入自我安慰的現狀。
賴政府一方面聲稱「兩岸有溝通管道」,另一方面卻不惜用懲處、公文與行政手段切斷公務員赴陸往來。新頒布的「違法赴陸懲處原則」,連小學組長都需申請許可、返台詳述行程,違者可記大過免職。此舉固然名為維安,實則暴露了執政當局的焦慮與不安。限制人員流動固可防洩密,但過度防範只會降低民間交流與互信的基礎。當政府以懷疑為治國的出發點,民主反而離人民越來越遠。
兩岸橋樑 形同虛設
更諷刺的是,海基會與陸委會自詡為「兩岸橋樑」,卻多年來沒有具體交流成果。當政府強調兩岸「溝通橋樑」存在,但橋的另一端無人應答,這樣的橋也只是象徵。這正如以巴衝突的停火協議,只達成「止戰」而非「和平」,缺乏信任與制度設計的表面穩定,只是下一場危機的前奏。
台灣在兩岸問題上長期陷於「避戰」邏輯,綠營以「維持現狀」為口號,實際操作是「不開戰即可」,藍營則以「九二共識」為通關密語,卻無法突破現狀。這種策略或許短期內可降低風險,但長遠看卻無法孕育和平。和平不是被動等待的結果,而是制度、互信與文化交織而成的長期工程。台灣若只追求不開戰,就永遠無法從「恐懼的和平」邁向「穩定的和平」。
先求內部共識
當前局勢的關鍵在於「共識」,沒有內部共識,任何對外政策都難以為繼。鄭麗文提出「先求內部共識再談和解」的觀點不但具挑戰性,也點出問題的核心。台灣的內部撕裂使得任何兩岸議題都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人民被迫在「親美」與「親中」之間選邊,而非思考「親和平」的可能性。
今天的台灣需要一種新的戰略思維,以「務實」取代「意識形態」,以「自信」取代「恐懼」,以「連結」取代「封鎖」。面對川習會的和平倡議,賴政府若只以防衛性語言回應,等同自我邊緣化。若能主動提出「台灣在區域和平中的角色與責任」的論述,甚至以民主價值為橋樑參與區域合作,反而可化被動為主動,讓台灣成為和平進程的助力,而非變數。
真正的和平不是單方讓步,而是互相理解下的共存。當世界重新定義權力與秩序,台灣若仍困於意識形態的自我矛盾,只會錯失成為亞洲和平典範的機會。從避戰走向和平的道路不會短,也不會平,但若不走,將永遠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和平,不是口號,而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