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經想過:「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必須有所改變」?或是:「我已經嘗試一切去修復這段關係,但沒有任何效果;我擔心我正在變成一個連我自己都不喜歡的人」?你已聽取所有的建議,但逐漸意識到:如果對方不願意改變關係中那些破碎的部分,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單靠自己修復一切。
雖然你的情況細節可能與作者不同,但她想成為那位以同理心陪伴你的朋友,向你展示設立界線並不是不愛,說再見也不是不符合基督教義。實際上,這些可能是你需要完全接納的缺失部分,以便能好好地愛人且在過程中不迷失自我。
嗨,你好。我有好多話想在這本書的開頭寫下,為本書營造合適的氛圍。我真希望此刻能親手遞給你一杯你最喜歡的咖啡,替你輕輕蓋上一條毯子,把一盒面紙放在我們面前的桌上,播放合適的背景音樂,然後和你聊聊彼此最近的生活點滴。
我多麼希望可以面對面和你談這一切。或者至少,能親手寫封信給你,在信裡告訴你這些話。有一種深刻的人性元素,我不希望它淹沒在這黑白的頁面與電腦字體之間。我們都在現實生活的中途打開這本書,努力摸索那些在我們珍惜的關係中有效與無效的方法。
敞開心扉越脆弱
人際關係總是在變化,就像呼吸般進出我們的肺部,前一刻因深刻的連結而擴展,下一刻卻可能因誤解而萎縮。人際關係既美好又充滿愛,卻也夾雜著挫折與焦慮,還有我們在每一次擁抱他人時所帶入的種種情緒。當我們所愛的人靠近我們時,他們也接近了我們的問題;而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他們的問題。
隨著彼此敞開心扉,連結越深,我們變得越脆弱;我們越脆弱,內心那些柔軟的地方便越容易曝露。這種曝露充滿風險。當我們敢於如此坦然被了解時,就冒著被深深傷害的風險;當我們敢於懷抱希望時,就冒著遭遇深切失望的風險;當我們敢於全心付出時,就冒著被徹底利用的風險;而當我們敢於為迎合別人的需求而改變自我時,就冒著在這過程中迷失自我的風險。
愛與心碎的體會
愛與被愛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傷害他人與被傷害,則是我所體驗過最可怕的感覺。你我都明白這一點。以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我們都曾體會過愛與心碎的複雜面向。
我們憧憬最美好的結局,也害怕最糟糕的情況,並不斷嘗試找出如何正確經營關係的方式。我們圍繞著所愛的人築建人生,而所愛的人也圍繞著我們築建人生。
我們歡笑、連結、疏離、爭吵、和好,時而順利前進,時而漂泊不定,最終又回到彼此身邊,並感慨能與對方相伴是多麼幸運,直到我們傳訊給諮商師一個心碎的表情符號,並寫道:「現在需要幫助……狀況不妙。」或者,也許我們用了其他的字眼或表情符號但實在無法在這本書中一一列出。
不切實際的劇情
現實生活並不像賀曼(Hallmark)聖誕電影的情節那麼美好而奇妙。這些電影裡的人似乎總是沐浴在可預測的祝福中,事情總能華麗地圓滿結局。他們不需要設立長期界線,因為根本不存在持續的困難。一旦故事開始朝好的方向轉變,劇情就會一路順遂直到片尾字幕出現。
上週在看了太多這類電影後,我傳了一則訊息給我的朋友,試圖修正這些不切實際的劇情。內容是這樣的:
開場場景:雪花輕柔飄落,鎮上的人們歡笑、滑冰、共享節日氣氛。一位女孩在忙碌中為顧客服務,身旁人人歡樂,唯獨她被無理又刻薄的老闆壓榨。她顯得心神不寧,彷彿在尋找某樣遙不可及的東西。就在此時,一位拿著吉他、態度自信、略帶名氣的男子出現─其實他是來自遠方王國的祕密王子。她一時慌亂將水潑到他身上,他卻為她寫了一首歌。他們墜入愛河。
結尾場景:她成為公主。
不同劇情的結局
但遺憾的是,我們都清楚這不現實。人生不會像禮物一樣被綁上一個漂亮的緞帶。所以,劇本其實應該是這樣的:
開場場景:同樣的開場場景,但⋯⋯她把水潑到那個男人身上,他當場大發雷霆,不但不留小費,還試圖讓她被炒魷魚。她回家一路咕噥著這傢伙有多混蛋。另外,他的城堡正面臨法拍,不久後他就在同一家餐廳當起了服務生。
而她逐漸升職成為經理,靠自己闖出一片天。由於他每晚結帳時處理得很不負責任,她不得不設立界線約束他。後來她發現一些問題,最終解僱了他,因為他偷了收銀機裡的錢。
結尾場景:她買下那座城堡,邀請朋友們過來一起討論他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以及他怎麼會下手偷竊!但在結尾之後,她一遍遍地反思,仍然希望事情能有不同的結局。
愛人不迷失自我
顯然,賀曼短期內不會找我寫劇本。但我急切地想要處理一個我認為長期以來在我關係故事線中缺少的重要元素:良好的界線。現在,我想直視你的眼睛,說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離開他人,而是教你如何以正確且健康的方式去愛人。這本書旨在幫助我們溝通適當的界線與範疇,讓愛能夠保持安全並且持久。界線的目的不是將愛推開,實則恰恰相反。
設立界線是為了在我們真的很想好好愛周圍的人的同時,不會在這個過程中迷失自我。良好的界線幫助我們保存內心的愛,即使有些關係變得難以維持,也能讓我們在面對不得不接受告別的現實時保有那份愛。
動機與思維模式
在這本書中,我們會誠實檢視內心,以及我們投入心力的關係中,哪些是健康的,哪些不是。有時候,要分辨什麼是健康的並不容易,因此尋求屬靈的建議很重要。而在更複雜的情況下,例如:成癮和虐待問題,則需要尋求具備專業訓練的人協助。
但我們不能縱容自己和他人的不當行為,然後將其稱之為愛;我們不能容忍破壞性的模式,卻說那是出自愛;我們也不能以在關係中忠誠和忍耐為榮,但其實是在助長違背上帝對愛的定義的行為。
請清楚聽見我的心聲:這本書的目的絕不是要迅速指出別人的問題,而忽略誠實面對自己。我們需要檢視自己的動機與思維模式。
動機與思維模式
這段信息並不是要鼓勵人們迅速、草率或不經深思熟慮地離婚。《箴言》第十五章廿二節提醒我們,集眾籌謀大有智慧。同樣地,這段信息也不是鼓勵人們在事情變得困難或對方正經歷艱難時,就輕易放棄他人。
但我們也不需要將擺盪的鐘擺推向極端,以至於不論如何都要留在一段具有破壞性、有毒或是虐待的關係中。正如你將會很快看到的,界線應幫助我們避免極端,並更接近上帝為關係所設計的那種愛。
愛必須誠實。愛必須安全。愛必須尋求每個人的最大利益。愛必須尊榮上帝,才能經歷人與人之間最甜美連結所帶來的完全與自由。
最純粹的心意
事實上,每當我閱讀《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四至七節時,總會被提醒上帝對愛最純粹的心意。以下是我在筆記中記下的、從這些經文中我想要銘記的內容:
愛不羞辱人。
愛不會為了縱容自私而合理化錯誤行為。
愛不會頌揚邪惡。
愛需要真理。
愛帶來尊重、仁慈與憐憫。
當我們踏上這段旅程時,讓我們謹記良好界線的真正目的:界線保護正確的愛,並幫助我們防止功能失調摧毀這份愛;界線幫助我們說出該說的話,做出該做的事,並確立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
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愛應該是讓我們凝聚在一起的力量,而不是將我們撕裂的原因。而且,請記得:若沒有愛,就無法設立良好的界線。從憤怒和苦毒出發設立的界線只會導致控制和操縱。
將界線作為懲罰而設立,只會讓我們自陷囚籠。但是從愛出發設立的界線能為關係提供深度成長的機會,因為真正的連結在健康和誠實的安全環境中才能蓬勃發展。
我想,在經歷一場非自願的離婚後寫這本書,內心最害怕的是別人可能會覺得我很想推開他人。但事實並非如此。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深愛我生命中的人。我深知因缺乏界線而導致的關係崩潰多麼具有破壞性。
不陷入持續受傷
我知道當另一個人的選擇一次又一次令你心碎,你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的那種癱瘓感。我體會到明明知道事情必須改變,但對方不配合這些必要的改變時,那種感到束手無策的挫折感。因此,儘管有些關係會因為無法持續而不得不從設立良好界線走向道別,但你不必變成一個你本不該成為的人。
當我們受傷時,良好的界線和道別能幫助我們不陷入持續受傷的狀態。
本書旨在幫助你發現:良好的界線可以為最真實、最純粹的愛,在我們的關係中蓬勃發展鋪平道路,而這些關係組成了我們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最渴望的。 (宇欽/輯)
《為愛立界線:愛人,亦不忘我》
作者:麗莎.特克斯特
出版社:舉手網絡
其他書訊:
《江南案與我的一生:吳敦回憶錄》
作者:吳敦, 藍祖蔚
出版社:時報出版
江南案的「真相」就像病毒一般,鬆動也摧毀了蔣家政權。陰錯陽差改變了蔣家,也改變了台灣的命運。沒有江南案,吳敦也許只是個很會鬥毆鬧事的幫派混混,江南案卻改寫了台灣歷史,絕對值得留下隻字片語給歷史一個交代。沒有陳啟禮,就沒有吳敦,他是我一輩子的大哥。
我沒有出口成章的才情,但在江湖打混過這些日子後,我再也不是昔日那個太保流氓,我很想把自己從社會大學歷練得來的心得讓更多人明白。我走過的人生路,多數人根本無法想像,我體會的人性冷暖,也不是任何課本可以傳授記載的。這本書算是我的最後告白,也是真情告白,江湖險惡,你們能看懂多少,聽進多少,就看彼此情緣了。
《執行長日記:關於事業與人生的33條法則》
作者:史蒂文.巴列特
出版社:悅知文化
史蒂文.巴列特是知名的英國年輕創業家,除了豐富的創業、投資與行銷經歷,他還主持廣受英國與歐洲聽眾歡迎的播客節目「The Diary Of A CEO」,並在過去四年,針對全球眾多商業界、體育界、娛樂界和學術界的頂尖人士,進行了超過700小時的訪談。
透過親身經歷與深度對話,史蒂文見證了高潮和低谷,分析失敗的時刻和成功的模式,並從中淬鍊出一套能應用於任何行業、可供追求卓越成就的人們參考的33條基本法則。本書透過:掌握自我、精通敘事、確立人生哲學、熟習團隊合作,以最簡潔、最有影響力的方式,提供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學習的永恆要義,進而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與成功擦肩而過的50個壞習慣》
作者:井上裕之
出版社:楓書坊
在邁向成功的路上,我們往往以為自己欠缺的是機會、資源或運氣,卻忽略了真正決定命運的關鍵──那些每天無意識反覆做出的「習慣」。本書作者井上裕之,橫跨醫學與經營學領域,同時具備潛意識研究專長,是一位深受推崇的成功學導師。他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引導讀者重新檢視行為背後的思維模式,並揭示50種讓人與成功擦肩而過的壞習慣。
透過本書,你將看見那個可能早已被壞習慣悄悄拖住腳步的自己。在這個人人渴望被看見、被選中的時代,你是否已經準備好,從改變習慣開始,成為那個始終不被忽略、始終脫穎而出的「被選中者」?現在,就是重啟人生羅盤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