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強權之間握手言歡,最該警醒的,往往是站在夾縫中的小國。美中領導人最新一輪的「川習通話」,通稿中刻意避談台灣,表面上似是和平氛圍的營造,實則暗潮洶湧。台灣問題雖未明言,卻如靜置於桌下的籌碼,一旦時機成熟,隨時可能被拋擲入局,淪為另一場地緣政治交易的附屬物。
台灣成籌碼
從歷次川習通話與公開訊息來看,雙方一再強調「積極、建設性、坦率」,卻對台灣隻字未提。表面上是將焦點集中在經貿、芬太尼與TikTok等「可達成共識」的議題,實際上是避免台灣議題成為雙邊會談的絆腳石。這種「刻意的沉默」反映的不是台灣問題的不重要,而是它正處於一個敏感、尷尬且可能被再定義的轉捩點。
在這場大國交鋒的棋局裡,「台灣地位未定論」被美方重新搬上檯面,不論是真心還是技術性模糊,對台灣而言都不啻於一記警鐘。當美國國務院與AIT相繼背書這種論述,已非外交辭令上的瑣細調整,而是政策思維的潛移默化。
有人認為這是為美中談判留下模糊空間,也有人認為是川普陣營為日後可能的大交易預留伏筆。無論是哪一種,台灣都得理解,自己的命運不能倚賴他國的語言遊戲。
任人擺布的道具?
莎士比亞說:「世界是個舞台,所有男女都只是演員。」但如果我們只是背景道具,就只能任人擺布。川普這位精於交易的老練商人,從不諱言其決策基於「美國利益優先」。當中美貿易談判卡關,他可以祭出對台軍援的暫緩;當TikTok協議成形,他可以在媒體前大肆渲染成就;當川習會即將出發,他甚至可能將「台灣立場調整」作為入場門票。這些現實已不再是陰謀論的想像,而是透過政策與媒體訊息一點一滴呈現的未來趨勢。
更深層的問題是在這樣的態勢下,政府的對應是否足夠智慧成熟?當美中默契地讓台灣「從通稿中消失」,是否意味台灣在國際現實中也逐漸退場?川普對賴政府的種種冷處理,從過境紐約被擋,到顧立雄訪美取消,再到軍援暫停,都是現實給予台灣的一次次提醒。
這不是政黨間的得失問題,而是國家戰略如何因應大國變局的基本功。
應力求轉換角色
固然美國不可能輕易拋棄台灣,畢竟台灣的地緣價值、供應鏈角色、民主形象,都是華府手中對抗中國的重要籌碼。但如果台灣只是他人手中的籌碼,那麼即使位置再重要,也終究無法自決其命運,唯有強化自身實力,才能避免成為交易中的犧牲品。
台灣能做的不是喃喃祈求,而是「恃吾有以待之」。資訊網路通訊安全、軍事防衛、外交多元化、供應鏈韌性、民主制度的強化,都是轉化角色的關鍵工程。當「未定論」成為國際談判的用語,台灣更要讓自身成為不可或缺的夥伴,而非可以妥協的項目。
舉例而言,若能擴大與歐洲、中南美與東南亞的產業合作與高層交流,就能避免對單一國家的過度依賴;若能加強社會韌性與全民防衛,就能在危機來臨時穩住內部秩序;若能主動提出台海和平倡議,與各方建立危機溝通熱線,也可降低誤判風險。
創造存在感
台灣若想避免成為被交易的對象,就不能只等待,而要主動創造不可被忽視的存在感。在大國邏輯中,只有自身具備價值與風險,才不會被輕易放上談判桌。我們必須記住外交的本質從來不是友情,而是利益;安全的保障,也從來不靠承諾,而是實力。
在美中完成他們所謂的「偉大交易」之前,台灣必須做好最壞打算與最佳準備。唯有如此,方能在這張國際賭桌上,不當籌碼,而做玩家。在歷史的洪流中,真正能自救的,從來不是別人的承諾,而是自己的準備、抉擇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