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羞愧,是我們靈魂深處最隱密、卻也最具破壞力的聲音。它讓我們害怕暴露、選擇隱藏、築起高牆,在內心深處不住的論斷,使我們懷疑自我的價值與被愛的可能。
這是一本充滿療癒與生命力的書,不僅幫助我們辨識羞愧感的聲音,也帶領我們展開一段靈魂故事的修復之旅。透過關係的建立、故事的重塑、信仰的實踐,我們將重新拾回創造力,活出自由與喜樂的生命。
無論你是走在自我療癒旅程中的個人、關心孩子情緒健康的父母、領導團隊的主管,或是陪伴他人的輔導者等,《走出羞愧》都是一本兼具靈修與實用的同行指南。邀請你一同踏上這段從羞愧到喜樂的轉化之路,進入那個神早已為你預備、充滿愛與盼望的真實故事。
本書講述的是羞愧感。你或許會想,我們還需要再多一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嗎?羞愧感近來強勢回歸大眾媒體及學術界,成為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等研究人員實用及精采的研究焦點,也成為談話節目的首選主題。
就某些層面而言,由於羞愧感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這一切顯得合情合理。羞愧感確實無處不在,幾乎沒有什麼還未受其玷汙。
羞愧感挑起戰爭
從我們的家庭到教會的大家庭,從臥室到董事會議室,從學校、工作到休閒,從藝術工作室到科學技術實驗室,羞愧感都是那原始的情緒顏料,為一切的形象上色,這些形象包括:我們的身體、婚姻、政治;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我們的朋友和敵人——尤其是聖經中時而顯得亦敵亦友的神。
羞愧感挑起戰爭,又(令人意想不到地)結束戰爭,為的只是再次激起紛爭。它助長了不公義,並替我們的無所作為找藉口。作為一種工具,它常被用來激勵學生、運動員、員工。它讓我們輕鬆地與那些意見相左、使我們感到不自在的人保持距離,同時卻讓我們親近那些只會迎合並對我們說好話的人。
由於羞愧感近期獲得了廣泛迴響,我們會想,自己對其已有所認知,所要做的就是運用現有的知識去應對問題。然而,羞愧感真的複雜到我們還需要以另一個角度來檢視它嗎?
什麼是羞愧感
再者,如果治癒羞愧感真有那麼簡單,為什麼我們仍舊這麼容易被擊垮?在閱讀此文的當下,你可能些微地察覺到羞愧感在你生命中的存在,但也許是因為有越來越多人在談論羞愧感,才讓你對它產生好奇。又或者,你經常與羞愧感搏鬥,在生命中許多時刻都看見或懷疑它的存在。
更甚者,你可能深受其苦,或感覺被壓倒在地;若可以,你會想將它從生命中剷除。羞愧感的存在與作用無可否認,正如你為了應對它所採取的那些看似無力的手段。
儘管我們都知道什麼是羞愧感,但別說要除掉,光是要遏止它,就像是在抓取水銀:你越用力抓,它逃逸得越快。在我的前一本書《心靈解剖學》(Anatomy of the Soul,暫譯)中,我探討了基督徒靈性塑造,與新興的人際神經生物學(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IPNB)領域之間的交集。
羞愧感揮之不去
我有幸在那樣的研究背景下與一些人往來,期間有一個主題不斷浮現。無論是我主持的退修會、諮詢的企業、演講的大會,或是陪伴患者的時刻——羞愧感最終都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羞愧感的人際神經生物學效應儘管令人不悅,卻十分引人入勝;同時,它也將我們的敘事扭曲成痛苦的故事情節。
它無處不在,滲透進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極其有害,不僅侵入我們的思想,也深入我們的感覺、意象、情緒,當然,最終還影響我們的行為。羞愧感怎樣就是揮之不去。
帶入公眾視野
觀察我們對近期研究的反應能帶來啟發,這些研究幫助我們意識到羞愧感的存在,以及在處理羞愧感時,脆弱的重要性。面對如潮水般湧現的關注(截至目前,布芮尼.布朗的TED演講已超過一千萬次觀看),人們可能會以為這是我們首次在歷史中發現羞愧感。
的確,即使在精神分析這座備受尊崇的殿堂中,羞愧感也長期處於陰影之中,直到近幾十年,作家和臨床醫師才認知其重要性,並將其帶入公眾視野。不過仔細想想,這豈不曾發生過嗎?約翰‧ 布雷蕭(John Bradshaw)於一九八八年出版《擺脫羞愧感》(Healing the Shame that Binds You,暫譯)並製作其後的公共電視系列節目,可說是幫助了數百萬名的讀者及觀眾。
只是一場幻覺
你可能會想,有了這些資源,我們的文化及國民行為應該會有重大轉變。但令人驚訝的是,羞愧感似乎成功地悄然退到陰影中,直到今日,才又有一批新的獵人將它重新發掘出來。顯然,我們忘了布雷蕭和其他人所要傳達的,或我們打從一開始就沒有留心。
看來,每一個世代似乎都得以同樣的過程重新發現羞愧感,宛如首次發現一樣。這提醒我們,儘管我們對文化進步充滿希望,但在心靈深處,我們卻感覺這只是一場幻覺。
經過反思,這樣的循環或許正是我們對羞愧感本該有的預期。羞愧感喜歡發揮作用,一旦被揭發,便退居陰影之中,隨後又再度現身,威力絲毫不減。然而,也有可能,羞愧感的運作是某種更龐大、更陰險事物的延伸。
有關自己的故事
明白了這點,我們便會意識到:要治癒羞愧感,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廣泛的社會意識,或一套新穎的心理健康操練。想要真正有效地治癒羞愧感,我們需要認識它在人類故事中的角色,也要明確知道:自己所相信、並活在其中的,是哪一個故事。
因此,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羞愧感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講述故事(storytelling)的書—我們講述有關自己的故事(當然,這些故事也包括他人,尤其是神);我們以何種方式講述故事;更重要的是,羞愧感試圖講述怎樣有關於我們的故事。
走出羞愧推薦序
誰能想到,竟然有人用強勁有力且富啟發性的神學論述,來證明遊戲是基督徒生活與神學的核心?艾格恩做到了!更有甚者,他在本書中更提供了許多原創、細緻、引人入勝的觀點,來挑戰我們的預設立場,邀請我們享受並認真地以遊戲般趣味的角度來面對靈性、門訓、關係與神的國度等種種議題。――克里斯汀‧波爾(Christine D. Pohl)╱亞斯伯理神學院教授(Professor, 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
在這本妙趣橫生的好書中,作者成功點亮我們的心靈、振奮我們的精神、深刻鼓動並啟發了基督徒的心智思考。他認為,所有朝真理邁進的神學,都可以很好地以「遊戲」的角度概括。雖然本書關注的主題並不是神學研究中常見的焦點,但作者艾格恩非常專業地挖掘了聖經、教會傳統和聖徒經驗,來展現他的論點:事實上,遊戲不僅不膚淺,還是門訓、敬拜、事工和救贖的根基。――大衛‧希伯恩(David Hilborn)╱諾丁漢布拉姆科特聖約翰學院校長(Principal, St John's College, Bramcote, Nottingham)
這本書,是作者艾格恩送給嚴肅基督徒的美好禮物。每一章的標題都是那麼令人神往,行文風格既清晰又幽默,作者顯然樂在其中。尤其每一章的結尾都附上一個與神同遊的邀請,想像力之精彩,令人無法抗拒。祝讀者快樂享受這段閱讀之旅!――戈登‧普里斯(Gordon Preece)╱基督教與社會電子資訊中心主任(Director, Ethos: EA Centre for Christianity and Society)
有人說,玩耍不僅在童年是舉足輕重的大事,更是我們在天堂的第一要務!不僅如此,艾格恩更是有憑有據地告訴我們,工作、靈性、神學、敬拜……所有事物,都應該充滿遊戲。的確,遊戲根源於神的本質,根植於三一真神「互滲相寓」的活潑關係。但本書可不僅僅關於遊戲的深奧神學反思,而是一個愉快的邀請,邀請我們與這位遊戲的神一同玩耍!――史蒂芬‧西曼茲(Stephen Seamands)╱亞斯伯理神學院教授(Professor, 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宇欽/輯)
《走出羞愧:用大腦重寫你的靈魂故事》
作者:寇特.湯普森
出版社:校園書房
其他書訊:
《大人的11堂寫作課》
作者:粥左羅
出版社:今周刊
寫作力,是翻轉人生的重要武器,更是AI時代不被取代的本事。寫作是幫助我們練習思考、促進個人成長、擴展影響力與變現能力的底層能力。在這個內容極度飽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會寫的人,不只溝通更有效率,更能創造價值、連結資源、主動發聲,為自己開啟無限可能。
作者以多年實戰經驗,打造11堂寫作訓練課,從選題、下標到排版與架構,手把手帶你建立自己的寫作邏輯。你只需要立刻行動,開始練習,讓寫作成為你最強大的競爭力與變現工具!
《邁向共善》
作者:讓.梯若爾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經濟學家受到信賴的程度似乎逐步降低。經濟學家察覺到大眾對經濟學的理解與信任都每況愈下,而這更是直接連結到國家政策上。所得分配不均、資源不平等種種問題,如今在每個國家都愈演愈烈。當市場邏輯滲透一切,政府監管卻步步受限,個人與群體、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
面對氣候變遷、財富集中、數位平台壟斷等當代難題,我們需要怎樣的制度來重新分配風險與責任?梯若爾在本書中,以制度設計、行為經濟學與賽局理論為基礎,深入探討自由市場的極限與公共干預的必要,並提出在自由與監管之間求取平衡的新思路。這不僅是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更是一堂如何重建公共利益、設計永續社會的公開課。
《大利從小:少錯穩贏的5大選股心法》
作者:喬爾.提靈赫斯特
出版社:今周刊
在台股動輒震盪千點、消息面一夕翻轉的時代,我們總被市場上的「熱門股」、「內線消息」與「保證獲利」的投資話術所包圍。你可能曾因一場順利的進出場操作而躊躇滿志,也可能在下一次追高殺低後痛失本金、信心潰散。越是熟悉市場的人,就越知道:投資,不只是比誰眼明手快,更是比誰能夠穩得住、不犯錯。
對於追求長期穩健報酬的你,《大利從小》正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投資心法書。作者喬爾.提靈赫斯特身為富達低價股票基金的經理人,30年來持續擊敗大盤,靠的不是華麗的操作,而是一套避開人性陷阱、看清價值本質的選股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