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政壇似乎永無寧日,在大罷免後,原本以為一面倒的結果,會讓政壇轉趨平靜。沒想到執政黨內部卻反而爆發更激烈的路線衝突,在總統賴清德授意下,民進黨立院黨團也必須要重新改選,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重點當然就是大罷免核心中的核心:黨團總召柯建銘。希望他能夠下台,讓整個立院黨團重新跟總統府、行政院腳步一致。
柯建銘並非常人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至今為止可以說是抵死不從,不論是從各種媒體的報導,或是政壇的耳語中,都說明柯建銘不但不認為自己有路線上的錯誤,同時還打算繼續跟國民黨硬槓到底。這其實已經讓民進黨內出現實質上的兩個太陽,也難怪賴清德必須跳上第一線,主導黨團換人。
不過賴總統的大動作,卻讓民進黨內湧現另一波挺柯聲浪,這恐怕是賴總統始料未及的。
嚴格講,柯建銘為什麼能得到黨內那麼多人的同情?因為大罷免是府院黨整體發動的社會運動,因此要改革應該是府院黨的領袖人物都要同步改組,可惜目前我們所看見的府院黨改革,在行政院跟民進黨內部的改革中,人次變動的雖多,但是層級都很有限。
從近幾次的民調可以看出,民進黨必須要調整路線來配合民意。但是柯建銘恐怕不是改革的核心,總統自己身兼黨主席,才是必須出面對路線總檢討的負責人。
改革幅度不明確
首先政院的改革幅度其實很小,行政院秘書長、副秘書長、僑委會、運動部、國發會、數發部、環境部、教育部跟原民會,其實都跟近來的民怨無涉,唯一比較相關的是經濟部。所以與其說這樣的改革是回應民意,倒不如說行政團隊的重新編隊跟整隊,跟民意訴求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民進黨中央換了一位新秘書長徐國勇,第一步就是貫徹黨主席賴清德的意志,召集派系會議來處理總召柯建銘。問題是當初柯建銘說獲得黨主席賴清德授權,賴總統始終沒有否認,甚至後來還多次在演說中,響應大罷免,如果真是如此?柯建銘不是不該負責,但是賴總統責任更大,為什麼柯建銘要下台,賴總統卻可以全身而退?總統自己有義務要向全黨跟全民說清楚。
賴責人當先責己
賴總統的個性跟近來的政治衝突息息相關,因為賴總統的堅持、強硬、不退讓跟拒絕妥協,才會讓大罷免一發不可收拾,還跟在野黨鬧到撕破臉。現在如果把這一套再搬回民進黨內,造成的裂痕恐怕會更加驚人。因為台灣的政壇正在面臨權力的進一步碎片化,當藍綠對峙又變成綠營內部派系分裂的時候,很難想像政府如何穩定推動政務。民進黨面對在野黨抵制,又面臨內部派系爭鬧不休,光是這幾天民進黨立院黨團就傳出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委員不願意簽署勸退柯建銘的連署書,就可見影響。
雖然現在是民主時代,不是過去的封建帝王時代,但是依然懇請總統在這波檢討當中,要勇於出面承擔責任,就算不用像過去那樣下罪己詔,但是至少也要勇於承擔自己的領導責任。如果總統還希望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那無異是把責任通通推卸給府院黨的幹部,不但無法說服執政黨內部組織團結,更會讓有心人見縫插針,畢竟改革傷筋動骨,損及眾多利益。
改革從團結黨內開始
不管是否認同柯建銘,他的政治影響力、黨內輩份跟累積的功勞苦勞,都遠非常人所能企及。他的政治分量在黨內大概僅次於總統跟行政院長,如果不能好好安撫,還是選擇用割喉式的焦土戰略,那最後肯定是民進黨內兩敗俱傷,甚至影響未來立院運作,讓立法的品質持續探底,對執政團隊都非善事。
總統必須開大門走大路,既然要改革,就要從自己做起,同時安撫黨內各個派系,才能團結執政黨去跟在野黨溝通。台灣已經空轉了一年,如果再繼續原地踏步,那就是作繭自縛,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