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台灣的「大罷免」與「核能公投」,為全球民主政治上了一堂深刻的一課──那就是民主鞏固的真義。其結果出人意料,也令人讚嘆。
維護選舉結果
民主鞏固的黃金法則在於:「一旦選舉結果產生,執政者與全民都必須共同維護,而非恣意推翻。」若民主程序不被尊重,將陷入無止盡的惡性循環。民主社會應以「爭取下一次選舉的勝利」來檢驗與修正,而非透過動員罷免來製造撕裂。罷免固然是公民權利,但所謂「大罷免」更像是一種挑動對立的社會運動,而不是一種有助民主深化的社會學習。
在本世紀初,台灣曾被譽為「第三波民主化」最成功的典範。普及的教育、堅實的工業化基礎、中小企業的創新研發力,以及產學合作的完整生態系,孕育了全球少見的「多元且健全」產業鏈。
這樣的結構造就了龐大的中產階級,成為台灣民主發展的肥沃土壤與堅實後盾。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本質上反貪腐、反特權、反官僚、反黑箱,反對霸凌、標籤與傲慢,更拒絕僵化的意識形態。
台灣公民社會已形成
這種台灣特色的公民社會生命力,在「大罷免」與「核能公投」的壓倒性結果中再次展現。人民以選票告訴全世界:台灣公民社會的成熟度,已遠超外界想像。
然而,在8月23日投票後的總統府記者會上,最高政治領袖對當日投票結果的回應,卻顯得蒼白無力。其對「罷免挫敗」與「核能公投」的陳述,仍顯露出對過去一年「偏離民意、誤用罷免、撕裂社會」的遲鈍與無感。執政團隊未能體察人心厭惡、選民決心、中道力量與中產階級的強烈意志,令人深感遺憾。
這次公投與罷免結果,清楚展現了台灣公民社會的新階段。台灣已經走出「愛台灣意識形態」的社會運動框架,透過不斷的社會學習,轉化為推動「國家永續進步」的社會行動。知識分子、中產階級與中小企業,以沉默卻堅定的方式,連續拒絕了罷免式的動員主張。
這是一場寧靜革命
台灣社會期待「總統」不只是政黨的代表,而是全體人民福祉的守護者──「全民的總統」,而不是「政黨總統」或「意識形態總統」。
此外,投票結果也明確傳達出一種能源政策的新共識。台灣公民社會要求透過「乾淨、安全、高效」的核能與綠電,重新檢討並調整「反核家園」的政策路線。這股「高分貝的新共識」並非意識形態,而是符合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 17 項──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的社會新認識。
2025 年的這場「寧靜革命」,再次向世界證明:台灣的民主鞏固,不僅靠制度,也靠一個成熟、自律且堅毅的公民社會。
(作者為國立菲律賓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