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球高等教育正面臨劇烈轉型,無論是來自川普政府的政策壓力、學費負擔與學位價值爭議,還是AI在教學與管理上的滲透,整個大學體系都處在前所未有的震盪中。
大學面臨生存挑戰
台灣各大學也面臨同樣的挑戰,少子女化、信任的流失、財務的壓力、人才與產業的落差,以及科技應用的速度與規範。如何適應變化,未來幾年將是台灣能否翻轉高等教育困境的關鍵。
社會對大學的信任正在下滑,學位的價值受到質疑,四年制傳統學程面臨嚴重挑戰,愈來愈多學生與家長轉向職業訓練、短期證書或學徒制度,尋找更快進入職場的途徑。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將大學視為社會流動的主軸,但少子化讓大學普及化反讓學位快速貶值。若學位無法保證就業競爭力,傳統的「人人上大學」思維將失去支撐力。這迫使我們思考,高等教育是否應該減少過度強調學歷,而更多強調能力與實務的銜接。
建立AI素養框架
另一方面,AI的快速普及正在改寫教育現場。調查顯示教育產業是全球使用生成式AI比例最高的領域,超過八成的學校已經導入相關應用。AI不僅能協助教師減少備課與行政工作量,也能成為學生的學習助理,提供即時回饋與多樣化的學習路徑。若大學能善用AI,將大幅提升師生的效率與學習體驗;但若缺乏規範與訓練,則可能引發抄襲、過度依賴與公平性爭議。大學必須建立明確的AI素養教育框架,確保學生能用AI輔助,而不是被AI取代。
財務問題則是另一個不能忽視的挑戰,許多大學因成本高漲與招生不足而走向合併或倒閉,近年已有多所私立大學停辦或轉型,未來十年可能還會加速。這代表大學不能再平均分配資源,而應集中發展具特色與前瞻性的領域,同時減少沒有市場需求的冗餘科系。換言之,「精實而有競爭力」應成為台灣大學的財務治理核心。
網路安全與社會信任
高等教育的風險管理也正在被重新定義,以往大學只關注基礎建設與財務安全,如今卻必須同時面對網路安全、社會信任與政治壓力。AI既能成為風險管理的利器,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例如資安攻擊或隱私洩露。
對台灣而言,這尤為敏感,因為地緣政治風險與數位攻擊的威脅正持續升高。大學應把風險管理納入治理核心,不僅僅是防守,而是要發展一套能支撐長期發展的全方位韌性。
AI技能有助就業
再從產業與勞動力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學生必須具備AI素養與跨領域能力,才能在AI驅動的經濟中生存。LinkedIn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新增AI技能的工作職缺成長了六倍,而愈來愈多企業表示若求職者缺乏AI素養,就不會錄用。對大學而言,這是一個警訊。
長期以來,大學教育偏重理論與考試導向,若不迅速調整,畢業生將難以應付產業的真實需求。這意味著高等教育必須全面導入AI相關課程,從基礎素養到專業應用,讓學生畢業時不僅會使用AI,更能理解AI的倫理與限制。
在這些挑戰中,台灣的大學與產業需要加強連結,特別是在半導體、資通訊與醫療領域,AI應用的需求龐大,正好可以透過產學合作來強化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其次台灣可以在教育公平上尋找突破口,AI可以縮小社經差距,即使來自弱勢背景的學生,也能透過AI獲得即時的學習支援。如果能妥善規劃AI在教育中的使用,可能反而有助於縮小城鄉與資源落差。
更快與職場接軌
國際趨勢對台灣高等教育的啟示是明確的。第一,大學不能再以「四年學位」作為唯一價值,而必須發展靈活的學習路徑,讓學生能更快與職場接軌。第二,AI已成為教育核心,大學需要積極導入並建立素養教育,而不是被動因應。第三,財務壓力與少子化衝擊迫使大學必須聚焦資源,建立特色化與差異化的發展模式。第四,風險治理與社會信任的重建,將是大學能否持續存在的根本。
當前大學的政策仍常停留在招生數字與校務生存的思維,但真正的競爭力來自「教育模式的創新」與「學生能力的再定義」。如果大學能把AI視為轉型的工具,把少子化危機轉化為大學體系瘦身與聚焦的契機,那麼高等教育仍然能在社會中扮演關鍵角色。否則隨著信任與人才的流失,大學恐怕將逐漸邊緣化,失去原有的公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