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烏瞰)川普能否重塑半導體霸主大夢?

李沃牆 2025/08/18 08:51 點閱 454 次

川普將關稅視為武器,漫天喊價,威脅利誘,早已不足為奇。日前,他又提及半導體關稅,若未到美國設廠的進口關稅會大幅調升,可能達到200%或300%。其實背後隱藏著川普的「重塑半導體霸主夢」,但此夢想能否達成,亦或南柯一夢?

半導體的戰國時代

全球半導體萌芽於美國,1970 年代在商業應用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力道不強的市場環境下,迎來黃金時期。但日本半導體產業在1980年代崛起,並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全球領先者。1990 年代,美國政府引入「科學政策」(Science Policy),作為支持半導體產業的新模式。隨著政策的調整,加上日本面臨韓國半導體廠的競爭,美國逐漸奪回半導體的競爭優勢,也是英特爾(Intel)進入輝煌時代。

進入2010年代,美國半導體製造高度依賴海外代工廠,包括台積電及三星。而中國大陸自90年代意識到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再加上半導體國產化比例偏低,大部分需要從歐美日韓等國進口。因憂心國際晶片製造商恐透過在晶片中設置漏洞竊取機密數據及公共信息,並威脅國家安全,因而相繼推出多項政策扶植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不久,該年12 月初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以:「美中兩國的晶片戰爭會成為主戰場」為封面主題報導。因晶片為電子設備的「大腦」,無論是電腦、車輛、智慧型手機等,無不由晶片所控制,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希冀成為全球電腦晶片要角,無不投入大筆資金於晶片的研發,但高階晶片的研發仍受阻。

打造半導體產業鏈

目前,美國雖然在半導體設計領域具有優勢(如輝達、超微、蘋果),但在晶圓代工環節卻高度依賴台積電與三星。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在先進製程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川普認為,一旦台海發生衝突或東亞局勢動盪,美國的國防與產業安全都可能陷入危機。因此,建立本土晶片產能被視為必要之舉。

不過,美國過去數十年將製造業外包至亞洲,導致先進晶片生產幾乎全部集中在台灣與韓國,手頭僅握有部分IC設計與設備技術,製造能力嚴重不足。尤其在美中科技戰持續升溫之下,美國發現自己在晶片製造與稀土供應兩大戰略領域處於相對劣勢。川普藉關稅政策迫使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及供應鏈廠商轉移產能至美國,似乎可見端倪。

川普擬針對半導體產業加徵100%以上的關稅,不僅是一項貿易保護措施,更是一種地緣政治手段,目的是重構全球技術供應鏈,藉此減少對外部高科技產能的依賴,最終實現「半導體科技主權」與「晶片製造本土化」的雙重戰略目標。換言之,川普的半導體關稅政策,實質是以「重稅為棍子、零關稅為蘿蔔」的兩手策略。

英特爾的「國家隊」角色

有道是,三十年風水輪流轉。曾經叱吒風雲的英特爾正面臨多重困境,不僅財務虧損,大舉裁員,先進製程至少落後台積電一個完整世代。川普近期曾點名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下台,但在白宮會面後又改口。甚至傳出川普政府可能入股英特爾,甚至不排除由政府直接介入經營決策的消息。若然,在川普半導體政策的棋局中,英特爾正被推向「國家隊」的角色。

一方面,英特爾是少數仍保有先進製造能力的美國半導體企業;另一方面,它多年來在晶圓代工市場屢屢受挫,虧損擴大,急需外部訂單支持。川普政府順水推舟,入股英特爾的消息也確實幾分可信。持平而論,川普的「半導體霸主夢」既是產業政策,更是一種地緣政治操作。它反映出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日益強烈的不安全感。

短期而言,川普關稅可能促使部分製造業回流,強化美國在地供應鏈,並創造一定數量的就業機會。但長期來看,美國半導體產業,尤其是晶片製造是否能在成本、效率與創新上與亞洲對手抗衡,仍是一大問號。《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就一語道破,以目前台積電和三星生產的晶片數量與品質,美國實在沒有取代的條件。看來,川普的半導春秋大夢恐怕是南柯一夢。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