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談盧秀燕不參選黨主席

張瑞雄 2025/08/11 14:48 點閱 139 次

國民黨主席選舉即將登場,原本外界高度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台中市長盧秀燕是否會出馬。經過深思,她已明確表態不參選,為這場黨內政治角力劃下暫時的休止符。這個決定,不僅是一次政治態度的表達,也透露出她對未來路徑的謹慎規劃與長線思維。

承諾化為政治資產

對盧秀燕而言,最大的課題一直在於如何在保持政治熱度與避免過早消耗之間取得平衡。她的市長任期將於明年底結束,若此時接下黨主席,雖能掌握黨機器與提名權,卻同時承擔高度風險,一旦明年地方選舉失利,責任將直接落在她身上。如今選擇不參選,不僅化解了外界對她「落跑市長」的質疑,也讓她能以完整任期交棒,累積誠信形象,將「做好做滿」的承諾化為政治資產。

她的決定,也為國民黨的藍白合作留下更多彈性。作為少數能在國民黨與民眾黨之間保持良好溝通的政治人物,盧秀燕如果染指黨務,勢必被賦予更鮮明的政黨色彩,影響跨黨整合的中立高度。退居黨務之外,反而能維持超然姿態,繼續在藍白之間扮演橋樑角色,為二○二八可能的選舉合作保留空間。

有助延長政治生命

「廣積糧、緩稱王」似乎正是她的戰略主軸。透過低姿態經營,吸引中間選民與跨陣營支持,不急於站上黨務前線,既能避免黨內派系過度期待與內耗,也減少民進黨的攻擊空間。這種布局有助於延長政治生命,同時保留未來因應局勢變化的調整餘裕。歷史經驗雖告訴我們,藍綠兩大政黨最終常走向「黨政合一」,但盧秀燕此刻的選擇,至少讓自己在短期內免於陷入雙頭馬車的困境。

在國際舞台上,盧秀燕的能見度仍在穩步提升。她頻繁出訪新加坡、美國、日本、澳洲,不僅拓展了台中市的國際連結,也讓外界見到她具備國際視野的領袖形象。她近年的政治論述更強調「和」,主張化解內耗、促進族群和諧,順應國際局勢下追求和平的共識。這種柔中帶剛的定位,有助於塑造她在激烈政治氛圍中的穩健形象。

空窗期的考驗

不過二○二六卸任市長後,至二○二八總統大選之間的兩年空窗,如何維持曝光與政治動能,將是她面臨的最大挑戰。缺乏正式職務,意味必須依靠媒體、公共議題與政策參與來保持存在感。反之若此刻貿然投入黨務,不僅消耗政治資源,還可能因黨內鬥爭而受傷。她的選擇,顯然是在這兩者之間尋求最小風險與最大回報的平衡。

藍營內的政治板塊並非靜止,蔣萬安、侯友宜、張善政等直轄市長,以及趙少康、胡志強等重量級人物,皆可能在黨主席或總統選舉中扮演重要角色。盧秀燕此刻的不參選,並不代表退出競爭,而是將自己置於一個觀望、等待時機的安全位置,觀察局勢變化,伺機而動。

進可攻,退可守

另外一個觀察點是二○二六的縣市長選舉,如何配合黨中央提出最強的人選,如何折衷藍白的合作,然後如何全力輔選,將可以觀察出她在跨黨派和全國的實力。盧秀燕需要各地輔選以拉高全國的知名度,讓自己的輔選成為候選人當選的關鍵因素,將有利於她爭取二○二八的總統大位。

總體而言,盧秀燕此番決定,不是退讓,而是戰略性迴避。她放棄了短期的權力掌握,換取了長期的政治空間與形象資本。政治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耐力賽,需要節奏與耐心。對她而言,真正的關鍵時刻或許並非此刻,而是在二○二八大選前夕。

能否在多變的政局中保持定力,並在最有利的時機出手,將決定她能否在未來的起跑線上佔據最佳位置。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