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對美外交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過去幾年,民進黨政府選擇押注民主黨政府,與華府自由派建立密切連結,特別在拜登上任後,前駐美代表蕭美琴成功進入白宮核心圈,一度讓台美關係看似進入歷史高點。
但隨著川普重返白宮,過去時間所累積的「民主黨人脈資本」在新右派全面掌握行政資源後迅速貶值,甚至反而成為障礙。
外交用錯力氣
美國確實已經轉變,但台灣是否清楚了解?惠頓這位在共和黨內部具有深厚資歷的前國務院顧問,直言不諱地指出,賴清德政府錯過了與川普連結的關鍵時機,包括當選後未即時致電祝賀、執意過境紐約、重用與全球主義左派關係密切的官員等行為,都被新共和黨視為缺乏誠意、方向錯誤的象徵。
川普及其團隊的態度不再只是傳統保守主義,而是一場後全球化的民族主義運動,其核心是「讓美國再次偉大」,摒棄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Woke等主義,對外強硬、對內優先、對盟邦則要求「對等責任」,絕不容許「搭便車」心態。
在這種「美國優先」的外交架構中,台灣若仍以過往「價值同盟」的語彙與拜登時期的外交模式來應對,便極易淪為新政府眼中的「眼中釘」而非「戰略夥伴」。川普團隊關切的不再是台灣的民主價值表現,而是實質的軍事貢獻、市場開放程度、對美貿易的誠意,以及台灣是否願意配合「美國復興」戰略進行政策調整。尤其在能源政策、產業保護主義、對中國立場等領域,川普陣營不乏質疑台灣的聲音,對台灣根本不信任。
川普不信任台灣
換言之,台灣若無法準確掌握美國政治生態的變化,並即時調整策略,過去累積的對美關係資產不僅難以兌現,反而變成負債。這並非否定民進黨政府在拜登時期爭取外交空間的努力,而是必須誠實面對一個事實,今天的美國不是四年前的美國,新的華府不再講求多邊價值,而是更注重雙邊交易。新共和黨不再容忍盟友站在場邊歡呼,而是要求每一個「隊友」上場、分攤成本。
台灣內部社會與政策對這場轉變的認識卻顯得緩慢甚至麻痺,政府高層和親政府學者與媒體持續傳遞「台美關係緊密」、「台美民主同盟堅定」的訊息,忽視了外交不是憑信仰操作,而是高度現實的權力與利益交換。當華府新政府上任、重要政策與人事布局快速到位時,台灣還在用過去的心態和外交模式,只會落得四處碰壁的下場。
外交的利差交換
台灣過去以自由、民主、人權為對美外交的核心,這在拜登政府有其發揮空間,但面對川普團隊,此一作法已經失效。他們要的是真金白銀的支持,增加軍費、軍購加碼、承諾貿易平衡、投資美國等等。這些要求在價值上或許與台灣社會氛圍不符,卻是川普式外交的標準配備,台灣不能再自我麻醉式地幻想美國會為理念與台灣站在一起,當台灣還在沉迷於台美民主聯盟時,華府早已換了劇本。
外交講究的是靈活與務實,而非固守意識形態,台灣若無法改變與共和黨的互動機制與價值觀念,只會越來越被邊緣化。從多元人脈、分散風險,到建立與國會、智庫、智囊到地方政要的多重關係,並了解美國政策的轉變,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勿錯失歷史機會
台灣不該忘記自身的價值立場,但更不能忽略國際現實。在川普時代的美國,盟友的生存之道,在於提供清楚、可量化的貢獻。面對華府的權力重整,台灣應該迅速進行三個層次的修正。第一,外交布局上,增強與共和黨內部各派系的交流能力;第二,政策訊號調整上,明確對新右派釋出善意與合作意願,展現不再被標籤化的彈性;第三,內部輿論塑造上,正視形勢而非歌功頌德,避免陷入「價值幻覺」而錯失歷史機會。
「要知道哪個美國正在執政」這句話或許是對台灣此刻最重要的忠告,台灣不應沉浸於與美國曾經的蜜月時光,而應放眼變動中的權力結構,重新認識、調整並回應來自華府的新訊號。在這個轉捩點上,認清方向,或許比信仰或神主牌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