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要忠,喝酒要奸(台語音「乾」)」,是一位好朋友每逢聚餐時,一定都會大聲疾呼的「促酒令」,總是惹得哄堂大笑,想不「奸」都不行。
忠字界說寬鬆
帝制時代,「忠」的定義十分狹隘,幾乎只侷限於臣子對君王或僕從對主人的關係。同朝太子繼位,老臣再服侍新主的當然有,但前朝被推翻了,一干人臣或者在戰鬥中隨主子犧牲,或者歸隱民間不再為官,「不事二主」,是傳統忠奸之辨的道德鐵律。
民主時代,「忠」的界說就寬鬆多了。忠不僅可針對個人,也能指對工作。所以,政黨輪替,一些重要職務由反對黨人士出任,也未必有違「忠」的倫理。
因為政黨雖然敵對,有些價值觀不同,但通常不會完全相左。對於共同有益於人民的政策,交給反對黨但資歷完備的人執行,也沒有扞格。但此種狀態經常遭到批評,主要理由並非依據任務權重,而是感受問題。
用人看「忠心」
在艱辛的選舉過程中,大家建立革命情感,卻在勝選取得執政地位後,未讓同志有發揮機會,不免讓人有情何以堪之感。但同志中若人才不足或實在沒有人才,抱怨與不滿,就只是感情用事而已。
不過,如今的政壇,實際上用人,所依據的並非都是管理學上的金科玉律「用人唯才」,有些完全是看「忠心」程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導致重要事工的運作,因為外行領導內行而頻頻出現問題,但民眾也無可奈何。
長官取得執政權,原本一起打拚且具專業素養的人士也獲重用,當然是很理想的狀況,但是否如此就能讓「忠」的品格始終貫徹呢?答案卻未必是肯定的。因為部屬對長官的理念若不贊同,也許會據理力爭,若長官並未接受,部屬接下來,或者順服長官,或者因理念事關重大,無法妥協,所以只好辭職,這是「忠心」者僅有的兩個選擇。
「忠將」常變奸臣
不過,對於「忠心」概念不足的人來說,他還有別的路走。他可以越級去找長官的長官,數落長官的不對,甚至聯合更高長官來封殺直屬長官的決策,見利忘義,忠將搖身一變成奸臣,在現今的社會,也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
箴言25:19「患難時倚靠不忠誠的人,好像破壞的牙,錯骨縫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