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請幫忙「Do」一下

施壽全 / 醫師 2025/07/31 12:59 點閱 331 次
沒有電腦的時代,看診都是使用紙本病歷。(中央社)
沒有電腦的時代,看診都是使用紙本病歷。(中央社)

從前沒有電腦的時代,看診都是使用紙本病歷。如果病人是初診或病情還未完全掌握,醫師的病歷紀錄當然就需多寫一些,但若狀況穩定了,照上次開藥,醫師就只會在病歷上寫下「Ditto」(同上),然後交給護理師,按上次藥品抄錄到處方箋上,交給病人去批價領藥。

Do病歷的由來

美國醫師對這種狀況通常是紀錄「Refill」,因為病人的藥品都是放在小瓶子裡,空了就需Refill。台灣有醫師也寫Refill,但台灣藥局發的藥是裝在藥袋裏,Refill有點「名不符實」,也許因此就被「Ditto」取代了。

有些病人有多重疾病,到醫院看好幾科,但在某科就醫很久了,「Ditto」許多次了,只是病歷前面插入了許多別科的紀錄,醫師很輕鬆一個「Ditto」,護理師卻要翻半天,才找得到這科「Ditto」的藥品。

「Ditto」久了,有的醫師「偷懶」,乾脆把「Ditto」簡寫成「Do」,這就是「Do」出現在病歷的由來。

複製與貼上

以目前的標準審視當年充滿「Do」的病歷,也的確只能說品質「低劣」了。但病歷品質不佳一直是台灣醫院的通病,「Ditto」或「Do」的「精神」,並未因病歷電子化而消失。如今病歷,電腦仍可協助醫師「Ditto」藥品,列印出來很清楚,無需護理師再抄寫,確實便利多了。

但「Ditto」運用並不限於藥品,「Ditto」在電腦時代已改名為「copy and paste(複製與貼上),藥品以外的紀錄,雖然內容「豐富」,卻大都是「Ditto」上次或上幾次的,真正「新建」的紀錄通常不多,比起從前的「低劣」,也不算有太大進步。

過去與現在

然而,雖說病歷品質不好,卻未必代表診查本身不夠用心。可嘆的是,從前病歷紀錄很差,但醫療爭議似乎比較現在少,也許與醫師能花較多時間與病家溝通有關。現在花在病歷複製與貼上的時間,有時比與病家溝通的還多,事後或許能「保命」的病歷紀錄,卻無法在事前預防糾紛發生,毋寧也是一種諷刺。

手寫病歷時代,某次遇到一位藥廠經理外國病人來到診間,當時的對話是:病人:「Please do me a favor !」,醫師:「What can I do for you ?」,病人:「I need you do a 『do』 !」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