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君親師」是中華文化中尊崇感恩的對象,統稱為五尊或五恩。傳統思想中,對天地(大自然),帝王(君),父母(親)敬畏的道理不在話下,「師」得以位列其中,顯示「尊師」,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倫理指標。
尊師重道
「師」在傳統文化中分量如此吃重,原因是其角色極接近「親」。從前的「師」,什麼都教,一個人統包許多科目,同時也會注意與照顧學生的生活起居,幾乎是等同家庭的另一個「親」了。當然「師」的「子女」(學生)也許不少,但樂於付出與奉獻的「師」,學生們也絕對不會無感。
「生」曾從「師」之處學到一些本領,這些本領,可能是個人成長或謀生的關鍵因素,所以,尊敬與禮遇「師」,是自然不過的事,有人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所以稱「師」為「師父」,比「老師」、「教師」或「導師」,更顯得真情流露。
學生是同事
不過,隨著文明進展,許多課業日益專門化,單「師」再也不可能什麼都懂,學生的就學過程,會遇上各類不同的「師」。師生建立不錯交情的當然有,但整體來說,有限的時間,許多「師」分配給許多「生」,關係逐漸淡陌,也難以避免。
我個人在醫院工作多年,當然也指導過許多後進,但如此的師生關係,與中小學與老師「朝夕相處」的感覺不同,所以我很少稱誰與誰是「我的學生」,只說是「同事」,專業上的部分切磋,關係其實難達那種可自詡是「師父」的程度。
師父這回事
但無論如何,所有的人,應該都曾經為「生」,也可能曾經為「師」。雖然時代變了,五尊的對象也須有所調整,但「師」的地位絕不應動搖,因為謙卑而懂得感謝的成功人士,一定不會忘記,琢磨而造就個人的「師父」,這也是社會得以維持穩定的重要因素。
遺憾的是,時代變了,風氣也走樣了,偶然見到,或者老師霸凌學生,或者學生忤逆老師的案件,雖然相信這只是少數,但媒體應該多報導一些「師恩浩瀚」的故事,政府執事者與社會大眾,也必須反思,如今還有「師父」這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