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總統原訂於八月出訪中南美洲三個邦交國,行程中並將過境美國紐約與德州,卻在出發前夕戲劇性取消,引發政界與媒體高度關注。總統府與外交部雖然一再強調「從未宣布出訪行程」,並稱「近期無出訪安排」,但來自外媒的多方揭露與巴拉圭總統的提前發言,卻讓事件愈發撲朔迷離。
種種跡象顯示,這起變局不僅是外交上的一時波折,更可能是未來台美關係風向轉變的前兆。
過境外交效果佳
回顧歷任總統的「過境外交」,台灣總統出訪邦交國往往需以「過境」名義踏上美國本土,這種安排不僅具象徵意義,更是台美關係溫度計的一環。李登輝、陳水扁也曾歷經類似的挫折,甚至被迫在夏威夷加油未能下機。而蔡英文任內幾次出訪時皆順利過境紐約、洛杉磯,並獲得國會議員與僑界熱情接待,台美關係一度展現友好互信的高峰。
此次賴總統「未成行」的事件,卻被廣泛認為是受到美國川普政府施壓,或更明確地說,是受到中國方面強烈反對所致。《金融時報》指出,川普正在積極籌劃與習近平的會晤,過度高調的台灣總統訪問計畫,可能會干擾中美間的談判氛圍。對川普而言,MAGA政策與對中關稅談判是首要目標,而台灣則在這場大國博弈中被擺在了邊緣。
元首外交吹冷氣
此舉所釋出的訊號相當清晰,即便台美之間仍有廣泛民間與制度性合作,在外交上,台灣的「元首外交」正在遭遇冷風。這不是單純的技術性問題,也不是單一事件所致,而是中國對台施壓能力日增,美方政治考量日益務實的反映。當美國在國防防衛上仍表達對台支持,但川普個人卻以實際行動阻止台灣總統過境,這種落差正是台美關係中的最大變數。
面對爭議,政府選擇以「未曾公布」與「風災考量」為由,企圖降低事件的政治性與對立感,然而這樣的說法卻讓輿論更感突兀。畢竟外交出訪非一日之功,不可能在尚未獲美方明確承諾前就展開準備,種種準備工作與邦交國的預告,也讓「從未計畫」說法顯得蒼白。更不用說,這樣的解釋與實情之間的落差,已讓不少民眾開始質疑政府的透明度與危機處理能力。
另一記重擊
值得省思的是,這次事件發生的時間點格外敏感。在「726大罷免」失利之後,賴政府急欲透過國際舞台轉移內部壓力,展現其外交能量。然而事與願違,出訪計畫不但未能實現,還被揭露是因北京向華府施壓而遭擱置。
對賴總統而言,這無疑是另一記重擊,也讓原本冀望藉外交轉換內部視角的策略功虧一簣。
更深一層的隱憂,在於美中關係正處於重新定位的關鍵時期。川普一旦順利與習近平舉行會晤,其在外交上的「交易式風格」難免讓人憂心。台灣若再被視為談判的「籌碼」之一,將難以掌握自身節奏與空間。過去十六年中台美關係雖穩中向前,卻也始終伴隨著對北京的顧慮與調整,這次的突發插曲,也許只是更大轉變的開端。
要積極審時度勢
在這樣的國際現實下,台灣應當如何自處?一方面,台灣必須繼續堅持與美國長期建立的互信與制度性關係,強化國會、智庫、僑社等多層次的外交網路。另一方面,政府對外行動必須更加審慎與務實,避免重蹈未經妥善協調就曝光的覆轍。更要正視現實,當世界大國之間角力加劇,台灣必須審時度勢,避免變成棋子,任人擺布。
總統出訪雖未成行,但其所引發的爭議與效應,遠超過一次未遂的外交行程。它反映出台美關係中依然存在的權力落差,也提醒國人,外交不是只靠熱情與口號,更須精密籌劃與長期經營。
在這場新冷戰陰影下的中美競爭中,台灣若不想淪為旁觀者與犧牲者,唯有提升自身實力與國際連結,方能在風雨飄搖的局勢中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