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監務來台時,台灣教會已有三十年基礎。他在最後的日子,心裡時常感到憂傷,想起在台灣許多人成為基督徒,生活十分順利,地位提昇、生活優裕、內心平安都帶來健康與財富,但這些基督徒只願意把金錢用在自己與兒女身上。
本書反思宣教地真正需要的基督教神學和信仰教導──若人僅僅用頭腦知道「基督為我們」,並不等於心中體驗「基督在我們裡面」,尤其並不意味著生活在耶穌基督的上帝國價值觀裡。我們不只要認識客觀真理「基督為我們死」,而且還要讓這真理進入生命中成為主觀體驗,經驗「基督活在我們裡面」。
梅監務成長於蘇格蘭長老教會福音派──自由教會,對於「因信稱義」的道裡非常熟悉,然而他又在開西大會受聖潔教導的影響,深刻了解因信稱義的客觀真理必須落實於重生以及聖化的主觀體驗,才是完整的生命經歷。
來台宣教的經驗使梅監務發現,本地人對道德的關注遠遠地高過宗教,他感慨說:「這裡缺少的並非道德,而是宗教,請容許我如此說,有時候我真的這樣想,若是能夠少一點道德,而多一點宗教就太好了。」
這種心理可能使信徒對做禮拜的期待,集中在「講道理、說教」,而且主題可能從道德進一步延伸到社會文化、生活經驗等無所不談,卻忽略了上帝的話,尤其是耶穌基督福音的中心──因信稱義,以致信仰群體被稀釋成一般社會群體。
事實上,福音的內涵並非道德說教,乃是呼籲人悔改信靠上帝恩典,因而經常冒犯周遭的社會價值觀,而且衝擊追求步步高升的人性。
客觀真理 主觀體驗
本書是梅監務人生後期最重要的神學著作,雖然篇幅不長,內容卻非常精要,文筆優美而意味深長,閱讀需用心專注,值得再三品味。此書不只是梅監務長期研究聖經、神學心得的結晶,內容與他在台灣宣教多年後的反思有關,雖未直接提到台灣宣教,其實可視為對本地教會的神學講道結集,更是對東西方教會都有非常重要的提醒與教導。
本書核心主張:客觀真理「基督為我們死」,應當作為信仰基礎;主觀體驗「基督活在我們裡面」,必須親身經歷信仰;不只要認識客觀真理,而且還要讓這真理進入生命中成為主觀體驗。
全書分成六章,其中有些部分與當時的神學家們對話、討論,若是對本地讀者比較遙遠而陌生,略過無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梅監務與19世紀重要神學家立敕爾(Albrecht Ritschl, 1822–1889)的對話,立敕爾是當時倍受矚目的著名學者,梅監務對他有肯定與批判,肯定在於回歸原始基督教主張,批判在於引入哲學觀點,以致傾向重視精神靈性、倫理道德人文主義,成為以人為中心的自由神學之開山祖師。
為我們的基督
本章重點在於,新約聖經究竟如何呈現耶穌基督是「為我們的基督,並在我們裡面的基督」。在梅監務的時代,當時學界流行研究「基督生平」,且有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新約聖經對於詳細的基督生平史料並不重視,而是把焦點集中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福音書尤其特別重視十字架事件,鉅細靡遺地留下記載。
梅監務對福音書的觀察如同今日學者所見,以馬可福音為例,其敘述節奏很明顯地先快後慢,整體情節進展從極快進到極慢:1) 1:1–10:45 快板;2) 10:46–52 行板;3) 11:1–15:15 慢板—按照日子;4) 15:16–47 緩板—按照時辰;5) 16:1–20 迴響。
神人之間的中保
儘管我們期待從福音書得知更多耶穌關於天父上帝的教導,但卻見到許多耶穌所說關於他自己的記載。唯有約翰福音比較特別,多次提到聖父和聖子的密切關係。
在福音書中,耶穌關於上帝的教導,其實與舊約並無不同,真正引發猶太人敵意的,主要在於有關遵守律法的教導,尤其是耶穌以言語和行動表達他是誰,他不只宣告,而且親自尋找迷失的人,其言行呈現他具有從上帝來的權柄,把人們引向他作為神人之間的中保。
作為神人中保,耶穌基督一方面代表上帝的公義,另一方面又代表人們的軟弱;他不僅從上帝那裡來到人們當中,而且成為一個為我們站在上帝面前的人。
他來服事人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成為我們向上帝祈求的中保、代禱者;他彰顯與天父上帝的密切關係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太10:32;路12:8)
兩個降臨事件
本章重點在於「悔改」,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帶來悔改的福音,悔改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賞賜,也是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使命,藉由聖靈降臨而使悔改普及眾人,悔改的賞賜與聖靈的工作密切相關。新約有兩個降臨事件,「基督的降臨」和「聖靈的降臨」,如果我們沒有充分認識這一點,就無法正確理解基督教信仰。
當基督說:跟從我,接待我,到我這裡來,承認我,為我喪掉生命,那時他以最親密、最全人的方式表達使人得救的信心;回顧約翰福音書中耶穌對門徒的談話中,強調在基督受苦得榮耀後聖靈即將來臨,當聖靈降臨在基督的教會時,基督教導中隱密的內容就變為明顯,可見聖靈來臨與被高舉的主,二者密切相關。
從路加福音到使徒行傳,如彼得前書(1:12)所說,只有當這些事「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宣講時,亦即只有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所講的道(林前2:4),悔改赦罪才隨之而來。使徒行傳是一本明顯有關聖靈的書卷,而保羅書信中則有不少篇幅,提及聖靈多過耶穌。
認識真正的信心
透過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以及復活升天,他已獲得權柄和能力差遣聖靈降臨,於是焦點從十字架逐漸轉向聖靈降臨。路24:47預告說:「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耶穌基督復活升天後,五旬節聖靈降臨,果然耶穌的門徒大大領受服事能力,徒2:38記載彼得講道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那一天悔改歸信者增加約三千人,並且開始有了信仰群體的教會生活。
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的基本性質一致:一方面,路加寫了一部歷史,呈現聖靈做工的歷史;另一方面,保羅則是以教師身分寫作,配合路加的描述,深入地詮釋聖靈的教導。正是依據我們在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中的學習,尤其從保羅學到信心和行為的強烈對比,倚靠聖靈而與基督聯結是唯一的出路,我們才能認識真正的信心。
基督生平的歷史
有時我們重讀新約聖經,可能會發現我們和新約作者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專注在所謂的「基督生平」,並且已有許多關於這個主題的書。然而,其中發生事件的順序卻極不確定;說實話,要寫一本清晰的基督生平是不可能的。
福音書作者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基督生平;從各方面來看,他們並不完全知道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而且對那些也沒什麼興趣,唯有少數例外,他們談到主在地上的腳蹤何時開始或結束的時日。
畢竟他們是對的:其實知道什麼先發生、什麼後發生,這對信仰並不重要;我們對歷史的好奇,很容易可證明那是了解福音書之阻力,而不是助力,因為這使我們的注意力轉離那些更值得關心的事。
新約作者的關心
一旦更加細想,當我們問及主在世上的生平和去世的意義,因而瀏覽新約聖經以更新我們的記憶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保羅、彼得、約翰以及希伯來書作者,幾乎全都從未遷就我們的好奇去回答那些問題,他們所說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十字架與復活。但我們抗議,耶穌的死若離了他在地上的生平就沒有意義;而他們似乎回答說,或許如此吧!但我們並不關心那些討論。
保羅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15:3);「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 5:8);「上帝的兒子愛我,為我捨己」(加 2:20)。
約翰喊道:「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一 4:10)。彼得說:「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彼前 3:18)。在此沒有必要繼續引用更多經節來考驗讀者的耐心,因為這類經文非常眾多。
福音書作者動機
事實上,新約聖經作者如此專注於基督的死,以至於我們不禁好奇而想要知道,究竟什麼動機促使福音書的原始作者以及隨後更多「接手者」,一起記錄耶穌的教導和他所做的事。
我們為了他們寫下這些敘事而感謝上帝,然而他們的努力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太多讚賞,若從最初幾個世紀許多基督徒作者的大量著作中推斷,當初他們寫作那些著作的目的,是提供基督徒夥伴和好奇的異教徒使用。
我們或許會沾沾自喜地認為,來到現代,福音書作者終於找到了具有能力鑑賞的讀者,因為比起先前各世代的人們,我們更加不遺餘力地追求精通他們的著作。學者們付出無盡的辛勞去研究福音書,把一本福音書和另一本福音書進行比較,尋找微小的細節。耶穌的每一事件、每一句話都逃不過他們的探索。
十字架是否必要
然而,正如每個人都承認,福音書作者的主要興趣集中在十字架事件。例如,馬可福音一開頭不久,場景就轉為陰暗,耶穌與文士、法利賽人衝突的五個事件被串連起來。耶穌赦免人的罪;耶穌與違背律法的罪人交往;耶穌的門徒忽視禁食,且違反安息日的律例摘麥穗;耶穌親自在安息日治癒一個人。
馬可福音並不在意是否有告訴我們,這一切究竟是在幾日內或幾個月間發生的;他告訴我們的是,在安息日醫治後,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計劃殺害耶穌。還有,正如經常被觀察到,當釘十字架的日子近了,馬可福音莊重嚴肅地放慢腳步,記錄了許多細節,關切焦點集中在主的死。
今日常有人問說十字架是否必要,福音書作者絕不可能理解這種問題,因為若無十字架的話,就沒有新約聖經。(宇欽/輯)
《基督生死相契:為我們死又在心裡活》
作者:梅監務
出版社:橄欖
其他書訊:
《如何品嘗?簡單練習,打造專屬自己的風味資料庫》
作者:曼迪•納格利奇
出版社:紅樹林
這是一趟味覺探索旅程,帶你從日常飲食中發掘無限風味的奧祕。你不必成為世界級的杯測師,也不需要昂貴的餐酒專業設備,只要透過日常的吃喝練習,就能提升感官敏銳度,讓生活變得更有滋味。
本書不僅是品味指南,更是一趟重新認識生活樂趣的旅程。當你學會「品嘗」之後,將發現最平凡的日子,也能蘊藏最深刻的美好回憶。作者以親身經歷出發,從一名自釀啤酒愛好者到成為高級侍酒師(Advanced Cicerone),深入淺出地解釋味覺與嗅覺如何運作,並分享簡單實用的練習方法,幫助你學會辨識、描述並記住那些令人難忘的美好滋味。
《共產世界大歷史:一個革命理想的形成與破滅》
作者:呂正理
出版社:遠流
共產主義的本質是修改國際現況與國際秩序,任一共產主義國家成功崛起後,首要任務即是合併同文同種的鄰近民主制度國家,從而快速取得經濟資源與地理優勢。歷史已證明:某一區域的單極強權,試圖擴張其疆界,旋即揭開大戰序幕——綏靖政策即刻失靈,取而代之是外交辭令與情報滲透,以及無所不在的認知戰;如今更是衍生變化出無所不用其極的「超限戰」。
與其說本書是共產主義通史,還不如稱作是一部人類追尋烏托邦的人性史——以鼓吹平等的共產主義為主角,搬演一齣國際賽局舞臺之上,權力不斷更迭,歷時百年未能落幕的史詩大戲。
《20倍高效工作法》
作者:岩田圭弘
出版社:平安文化
市值排名全日本TOP5,總公司位於大阪的KEYENCE,不同於一般企業,他們不重視學歷、只錄取應屆畢業生,卻擁有遠超同業的高利潤率、豐厚的薪資,每位員工創造出來的效益,更是高達一般日本企業員工平均效益的20倍。成功的關鍵,就是KEYENCE內部專屬的「數值化工作術」!
前KEYENCE資深主管岩田圭弘,在本書中首次揭開這家頂尖企業成功的秘訣,數值化不是統計或資料分析手法,而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學會的工作技巧,正因身處激烈變化的時代,才需要透過數字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看完這本書,你將徹底擺脫職場停滯感,在職涯成長的道路上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