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賈林斯基認為領導力並非天生,而是透過後天學習和培養而成。根據眾多實際案例與科學研究,本書提供了足以應對日常困境的實用建議,無論你處於職涯中的任何階段,都有潛力成為鼓舞人心的領導者、高效的決策者、動態的問題解決者,以及創造價值的談判者。
人們自然而然會關注並試圖解讀領導者的行為,以尋求指引和確定性。領導者需要意識到自身行為的影響力,並謹慎傳達訊息。藉由讚美或感激他人的付出,能夠提供強大的動力。善用領導者放大效應,就能成為真正啟發人心的領導者。
第一次坐在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班課程的教室時,我非常緊張。心理學系只有11名博士班新生,我因為同學們的聰明才智而感到害怕,但我也迫切地想要證明自己確實屬於這裡。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我第一堂課的教授,他後來成為唯一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三小時的課程進行大約一個小時後,我看見了發表高見的機會,於是迫不及待地舉手。
30年之後,我依然記得在我表達見解時,丹尼確切轉變的態度。他皺起臉,用力搖頭,雙手交叉在胸前,厲聲說道:「完全不對。」
領導者放大效應
丹尼和其他同學繼續上課,但我沒有。我僵在原地,幾乎無法呼吸。我感到徹底的屈辱。他那句「完全不對!」不斷縈繞在我心頭。我花了好幾個星期,才能再次在丹尼的課堂上發言,更別提其他課程。
約莫是學期開始六個星期後,丹尼在走廊上和我擦肩而過,隨口說道:「亞當,我真的很喜歡讀你的反思論文。你是一位很出色的作家。」在我有辦法回應之前,丹尼已經走過轉角。他的評語讓我欣喜若狂,我真的一路蹦蹦跳跳地穿過走廊。
丹尼.康納曼截然不同的兩種互動方式,分別代表了啟發與惹怒光譜的對立兩端。丹尼短暫卻強烈的輕視令人極為不滿;作為對照,他隨興的讚美則啟發了我,促使我成為一位更出色的作家。
然而,這兩種互動也展現了另一個關鍵現象,我稱之為「領導者放大效應」。我們處於領導地位時,所有的言語和表達──無論正面或負面──都會被放大。由於康納曼的地位,他的輕視評論變成了羞辱的批評,而他的讚美則成為光榮的表揚。
我需要和你談談
在每種情況下,他的評語都會被他的權威放大,導致影響效果倍增。雖然丹尼的評論對他本人而言既漫不經心又無足輕重,對我而言卻是影響深遠,以致在30多年之後,我仍鮮明地記得他對我的兩次評語。
當我們擁有權力或權威時,我們的言語和行為變得更為重要。而如果它們的意義顯得模糊不清,甚至會更加重要。
「我需要和你談談。」
想像你因為朋友傳來的這則訊息而醒來。這七個字很直接,但訊息本身的意義很模糊。光從字面上看不出會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也不確定是否與你有關。它可能會讓你感到擔心,也許只是稍微擔心。
被憂慮徹底吞沒
現在,想像這則訊息是來自你的老闆。突然間,這七個字──我需要和你談談──透過你的手機螢幕大聲咆哮,充滿不祥的預兆。你確信這是個壞消息,而且是針對你而來。這則訊息也許意義含糊,但你的反應一清二楚:你被憂慮徹底吞沒。
還是一位年輕的助理教授時,我曾親身感受了這七個字以及領導者放大效應。作為助理教授,我身處權力最中間的位置:比起仰賴我以獲得資源和推薦信的博士生,我擁有更多權力;但我的權力少於有朝一日將投票表決我能否升等的資深教職員。
不可以對我這樣
某天早上9點鐘,電梯門打開後,我看見博士生蓋兒.伯格,便說:「蓋兒,我需要和你談談。下午三點到我辦公室。」當天下午稍晚,我詫異地看見蓋兒瑟縮著身體,懷著恐懼走進我的辦公室。我大為不解,因為我只是想要和蓋兒討論她的研究資料。蓋兒接下來的舉動更是讓我極為困惑。
她握拳往桌面用力一捶,大聲喊道:「永遠不可以再對我這樣!」「永遠不可以怎麼樣?」我結結巴巴地問。「永遠不可以在沒有告訴我原因的情況下,要我和你會面。你知道我在過去六小時內完成多少工作嗎?什麼都沒有!我滿腦子想的都是『亞當在生我的氣嗎?還是其他人在生我的氣?我是不是要失去重要的資源了?』」
一開始,我以為蓋兒只是神經質(事實證明,蓋兒確實有些神經質)。但就在隔天,我收到來自系上最有權力的人寄來的電子郵件,表示她需要和我談談,於是我用和蓋兒一樣的驚懼畏縮姿勢,走進她的辦公室。
領導者不安訊息
讓人們嚇得手足無措的,不只是「我需要和你談談」這句話。有時候,僅僅是收到來自領導者的任何訊息,都會讓人不安。思考一下維多利亞升任為領導職位之後的發現。由於她的新職位,她忙於開會,直到一天結束之前,都沒有時間撰寫或回覆電子郵件。
為了妥善管理收件匣,她會在晚上發送大量電郵,因為這段時間對她來說很方便,可以回覆一整天累積下來的所有訊息。她不期待、甚至不希望任何人在當天晚上回信。但事情並非如此。收到剛掌握大權的維多利亞發來的電郵,她的部屬會立刻回信。在晚上收到她的電子郵件時,人們認為他們必須現在回覆。
當我們身為領導者時,我們的批評、讚美以及意義含糊的命令都會被放大。我們的沉默也是如此。
震耳欲聾的沉默
2014年2月17日,聯合航空1676航班從丹佛飛往蒙大拿時,突然在12秒內劇烈下降了1,000英尺。那感覺宛如從艾菲爾鐵塔一躍而下。一名嬰兒從母親的懷抱中飛出,落在鄰座,奇蹟般地毫髮無傷。但有一位空服員就沒這麼幸運了,她被拋飛後猛烈撞擊天花板,失去意識,在後續的飛行中持續昏迷。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非常值得注意,因為……什麼都沒有發生。機師們一語不發。所有乘客聽見的,只有沉默。
我的雙胞胎兄弟搭乘了那架班機。隨後的幾天,他告訴我,那份沉默讓他多麼害怕,以及他多麼渴望聽見來自機師們的訊息:「缺乏來自駕駛艙的資訊,讓我的恐懼急速上升。我的思緒開始嘗試填補資訊的空白。我揣想也許機師在亂流中受傷了。我臆測機翼或引擎是否因為飛機的劇烈晃動而受損。我急迫地想要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沒有來自駕駛艙的任何訊息,我感到不安,被迫自行尋找可能的答案,以消除機師原本可以且應該緩和的恐懼。」
他將缺乏更新訊息稱為震耳欲聾的沉默。
沉默往往惹怒人心
原來這種情況不只發生過一次。我向來自歐洲的顧問聽眾分享這個故事時,他們立刻非常熱切地討論起來。顯然,在他們飛往紐約的班機上發生了相似的事件,而且細節也驚人地相似。
飛機陡然下降數百英尺時,一名嬰兒飛向後排的座位,被其中一位顧問聽眾安全地接住,一位空服員受了傷,機師同樣一語不發。因此,所有乘客都陷入了恐懼。
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陡然下降所產生的問題,機師很有可能已經不堪負荷。但沉默與「我需要和你談談」一樣模糊不清,沉默會將人們帶往山的陰暗面,不祥的那側。當我們的領導者保持沉默時,我們會用最糟糕的情況填補訊息的空白。這就是為什麼沉默往往如此惹怒人心。
現在,請將這種沉默,對比引擎爆炸、在飛機客艙造成一個大洞之後的舒爾茲,以及她撫慰人心的訊息:「我們不會墜落,我們要去費城。」這些簡單文字充滿改變的力量,讓人們從極度恐懼中脫身,轉而懷抱希望和可能性。
勤業眾信的象徵
邵思博(Barry Salzberg)成為擁有超過33萬名員工的勤業眾信(Deloitte Global)執行長後,對於每場重要會議上總是提供香蕉一事感到困惑。即使他已經在勤業眾信服務超過30 年,仍然好奇香蕉是不是勤業眾信的一個重要象徵,然而他不知道為什麼忽略了這件事。或者,某位重要人士真的非常喜歡香蕉?當他終於詢問助理,為什麼每場會議都提供香蕉時,她回答:「因為你喜歡香蕉!」
顯然,在他擔任執行長的第一場高層會議上,他進入會議室看見香蕉時似乎非常振奮,並且在會議開始前吃了一根。由於助理非常仔細地觀察他的行為,因而將這個行為視為一種訊號,解讀成他對香蕉有一種至死不渝的恆久熱愛。之後,她便煞費苦心地確保他參加的每場會議都備有香蕉。
細微的臉部表情
邵思博的香蕉冒險突顯了我們身為領導者時,無論行為看似何其隨機巧合,都會被賦予意義與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邵思博什麼都沒說,只是拿起一根香蕉,帶著些許熱情吃下去。我們身為領導者時,即使是細微的臉部表情,都有可能讓人手忙腳亂。
幾年前,當時還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的艾希莉.馬丁(Ashley Martin)正在練習即將於哈佛大學及史丹佛大學提出的研究簡報。由於她正在申請教職,這件事因此極為重要,她的焦慮程度也不遑多讓。她在為研究計畫做簡報時,留意到我露出的不悅表情,使她的焦慮更為嚴重。
無論她做的是什麼,我的表情似乎都只傳達了不認可。我的皺眉說服艾希莉相信她的簡報非常糟糕。她錯了。我認為她的表現非常好!當然,我確實提出了改進的建議,但我認為她走在正軌上。
那麼,情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我當時是兩個未滿兩歲男孩的家長,我不悅的表情只是疲勞造成的結果。但我的教職地位讓艾希莉鉅細靡遺地觀察我的表情,將我的皺眉解讀為她的簡報所造成。
領導者吸引注意力
領導者放大效應的第一個驅動因素是一項簡單的事實:領導者會吸引注意力。莎士比亞的名言「世界是一座舞臺」,對領導者來說尤其如此。身為領導者,你時刻都在舞臺上。
這意味著周遭人們隨時留心著你的一舉一動,專注聆聽你的一字一句,縝密解讀你的每個表情,分析你所有的互動。我們的言詞、表情以及行為,通常都會傳遞意義和意圖的訊號。而注意力會放大這些訊號,使其更響亮、更醒目、更強烈。注意力會將希望放大為「希望」,也將恐懼放大為「恐懼」。
領導者掌握的權力
領導者放大效應的第二個驅動因素,部分是源於領導者掌握的權力。因為領導者通常掌控其他人想要的資源,所以其他人覺得自己必須仰賴領導者。這種依賴會驅使權力較小者密切關注領導者的一言一行。當你擁有權力的時候,人們會在你所有的言語中,甚至在你的沉默中,尋找正面或負面的意圖。
這就是我和丹尼.康納曼之間所發生的事情;因為我的成績仰賴於他,導致我對他的批評和讚美非常敏感。這同樣發生在蓋兒身上;因為她仰賴我取得資源,無論是物質資源或學術名聲資源,使得她對於任何不祥的可能性非常敏感。這也是邵思博的助理包下香蕉市場時發生的事情;因為他是她的老闆,她得仔細留意他的喜好。
身為受眾的一分子
領導者放大效應的第三個驅動因素,是身為受眾的一分子。我和田納西大學的蓋瑞利.薛丁伯格(Garriy Shteynberg)進行的研究發現,相較於獨自觀察的刺激,光是和受眾共同觀察相同的刺激,就會放大我們的反應。
我們用「共享注意力」(shared attention)一詞描述超過一個人觀看相同目標的情況。在我們的實驗中,只要與團體成員共享注意力,就會讓恐怖圖片變得更恐怖,快樂資訊也會變得更愉悅。在一項研究中,我們使用旨在引發悲傷的公益廣告。由於共享注意力會強化悲傷,我們發現,相同的廣告在共同觀看的情況下,獲得的捐款多過於單獨觀看。
注意力,以及領導者始終處於聚光燈下的事實,就是領導者放大效應的核心。權力是注意力的第二個驅動因素。身為受眾的一分子是注意力的第三個因素。處於聚光燈下、擁有權力,以及在受眾前展現自己的言行,三者的結合放大了我們的言行舉止對他人的影響力。(宇欽/輯)
《不施壓的領導力》
作者:亞當.賈林斯基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將心比心:一個換心人的心路歷程》
作者:盧怡安
出版社:羽漾生活
盧怡安,一位看似平凡的年輕女子,卻經歷了極不平凡的命運:自幼罹患罕見心臟病,歷經長年病痛纏身、醫療折騰、等待器官的漫長夜晚,最終走上心臟移植之路。本書正是她以受贈者的身分,回望那段既疼痛又光亮的旅程所寫下的誠實記錄。她以筆為燈,為自己、為病友、為無數在生命邊緣徘徊的人,照出一條溫柔而堅毅的路。
在醫學語境裡,「換心」是高難度的器官移植手術;而在這本書中,「換心」是一場靈魂與人生的深層對話。這本書不是一本單純的「病歷文學」,它更是一種帶著體溫的敘事實踐。一開始你會覺得「喔,是一本關於器官移植的書」,翻著翻著,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一部寫給親情的散文詩、是一堂活生生的醫病關係教材,也是一份送給未來自己的生命契約。
《哲學新手村:從理所當然開始懷疑的哲學入門》
作者:戶谷洋志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哲學令人感到有點混亂的原因之一,正是其對常理抱持質疑的態度。要打破出生至今建立的觀念、更加深入地審視生活中的「理所當然」,想必是前所未有的體驗,但在反覆存疑間,就能發現「思考」其實可以更加自由。
書中將哲學分為存在論、認識論與價值論,分別探討事物本質、人們如何「知」、以及「好」究竟是什麼;透過這三個層面,介紹哲學的思辨過程與方式。只要在判斷事物時抱著一份存疑,不盲目追隨、相信自己所接收到的資訊與言論,便已站在名為哲學的大門口了。
《我會等你,請等等我》
作者:李笛
出版社:日出出版
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宇宙角落,住著一顆小星星。小星星十分寂寞。因為在這顆小星星身邊,沒有其他星星,一顆也沒有。某天,一顆彗星出現了──這會是小星星交到朋友的機會嗎?
音樂創作人李笛早已透過無數歌曲獲得認可,這是他為深愛的家人創作的星星故事繪本,美麗的故事靈感來自每76年短暫造訪地球的哈雷彗星,搭配插畫家李真希柔和的粉彩色調、充滿詩意的畫風,引領你慢慢沉浸到遼闊的宇宙以及星星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