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在危機中如何應對,往往比平日的政績更能揭露其領導本質。非洲豬瘟疫情突襲台中,讓一位以穩健形象著稱的市長陷入前所未有的輿論風暴。從最初的應變延誤、資訊混亂,到被中央點名改進廚餘去化、再到「政治不沾鍋」的態度引發反噬,這可以說是一場政治危機管理的功課。
應對失措難安民心
在危機初起時,領導者若選擇迴避而非掌舵,錯過的往往不只是黃金四十八小時的防線,更是民心的信任。台中豬瘟事件爆發後,地方政府的疫調出現多重矛盾,獸醫人員的說法前後不一,死亡數據更「校正回歸」,引發外界質疑防疫流程的嚴謹度。在此同時,市長並未第一時間親自召開記者會,卻讓副手代打說明,使得外界感受到的不只是行政失序,更是領導空缺。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危機中的領導若能展現沉著與主動,才能安民心、定軍心;反之沉默便成了最響亮的錯誤。
行政院當然不會客氣,院長親自點名台中廚餘掩埋場「不容許二次傷害環境」,要求全面改進。這樣的表態,既是對防疫疏漏的糾正,也暗示著政治問責的開始。中央與地方的防疫協調,本應以防疫為先,但當政治責任交織其中,合作便轉為角力。
地方政府若未能及時修正策略、公開透明資訊,就容易被視為「亡羊補牢」的象徵,讓中央「見縫插針」,最終演變為信任與權責的雙重戰場。
領導者應有肩膀
在此風暴中,最具象徵意義的,是「政治不沾鍋」的心態。政治人物若過度避免爭議,往往錯估民意的期待。人民並非要求完美,而是希望領導者能挺身承擔。當市府選擇「不碰政治」、「讓專業處理」的姿態時,看似謹慎,實則被視為冷漠。非洲豬瘟牽動的不僅是養豬產業,更是民生與信任的底線。政治人物若把危機當成別人的事,終將發現「能不沾鍋就不沾鍋」的策略,只會反噬自身聲望。
在政治學的角度,危機處理的核心不在完美決策,而在即時反應。面對不確定性,領導者的首要任務是建立敘事權,讓民眾知道政府在掌握情勢、願意承擔責任,這也是許多成功的危機領導者共通的特質。對照其他縣市首長在同樣情境下的作為,有人穿上防護服親赴現場,有人立即啟動預備金援助農民,有人日夜召開記者會安撫民心。
勿摧毀大眾信任
這些行動或許無法立刻改變疫情結果,卻在心理層面穩住了社會秩序與信任結構。相較之下,台中的延遲反應,不僅使疫情擴散風險加大,更讓政治形象由母性的「守護」轉為疏離的「避責」。
從更深層來看,這場風波揭示了台灣地方政治中一項根深蒂固的困境,在行政效率與政治風險之間,許多領導者寧可選擇安全邊緣的沉默,也不願冒著出錯的風險挺身決策。這樣的態度或許能避免短期爭議,卻會在長期信任上失血。政治不是遠離火線的藝術,而是引導混亂的智慧。船長不會在風平浪靜時成名,而是在暴風雨中被記住,危機正是領導者證明價值的時刻。
危機也可變成轉機
隨著疫情的控制,地方政府勢必重新檢討制度漏洞。若能從錯誤中學習、重新建立透明通報機制、公開資料,甚至主動邀請專家與公民監督,或許仍能扭轉頹勢。領導者若能轉念,把危機當作重建信任的契機,政治的破口就能轉為修復的起點。
政治舞台上沒有永遠的贏家,只有不願面對失誤的輸家。這場非洲豬瘟危機,最終將成為檢驗一位領導者是否具備「擔當」與「反省」的試金石。當政治人物懂得走出舒適圈、正視民意的焦慮、與對手協作而非對抗時,危機才有可能轉為契機。台灣的民主,也唯有在這樣的學習中,才能真正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