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不可能有人,每天的心情都是平靜無波的,總是有時心情好有時不好,起起伏伏,是人生實實在在的寫照。
為何心情不好?
引發心情不好的狀況很多,心情不好的程度與範圍也很廣,從迅速解決問題後很快恢復到障礙難以克服,導致消沉很久都有可能。心情不好時伴隨的反應,有些人沉默不語,有些人苦笑,但較多數人則會「抱怨」。
少數抱怨是喃喃自語,多數則有對象。因為抱怨通常是在檢討原因,所以接受抱怨的對象,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有的對象就是「禍首」,所以就直接被指責,有的則會受事件影響,包括同事或長官,所以抱怨就是在分析與檢討責任所在。有的對象與事件無直接關係,他們就常需發揮安慰或鼓勵的功用。
抱怨可以減輕責任承擔
俗話說:「抱怨無濟於事」。但透過抱怨,有人可以減輕責任承擔,有人則能藉由抱怨發抒情緒,所以抱怨絕非一無是處。只是事情出岔,重要的還是要想辦法導回正軌,不能只是一直抱怨。
與心情不好時會「抱怨」相似,心情好伴隨的反應,最常見的是「感謝」。事件不同,感謝程度、範圍與對象,也有很大差異。通過考試、取得學位、感情如意、發財升官等等,都要感謝,但相對於這些,損壞的健康好轉,瀕危的生命獲救,當然比其他什麼事,都更值得感謝。
時不時就會發生重大災難,但偶而就會有少數幾位,剛好躲開或從一片殘骸廢墟中生還,引發大眾密切關注。這少數人中,有人是信仰上帝的,所以他或她常會獲邀進行「見證」,細述事情經過,為了自己逃過一劫感謝上帝恩典。
我個人對如此的見證,一直不太以為然。因為若躲過災難或獲救的人是天父的寵兒,難道罹難的人,都是真神的棄嬰嗎?我們只能說,我們無法了解上帝的旨意,只能接受祂的計畫。生命留下來,必有生命的用途,生命若願被當作上帝的器皿,那就謙卑而謹慎的,繼續執行尚未完成的工作,這才是對信仰正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