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熱穹」現象是不能輕忽的新威脅

醒報編輯部 2025/07/03 11:29 點閱 291 次
熱穹現象示意圖。海洋溫度升高導致熱穹現象,會將熱空氣困在大面積地理區域內。(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屬公有領域)
熱穹現象示意圖。海洋溫度升高導致熱穹現象,會將熱空氣困在大面積地理區域內。(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屬公有領域)

才剛入夏,北半球幾乎全在高溫熱浪的肆虐之下,這是氣候暖化加劇後我們無法迴避的不幸後果。進入六月後,我們的中央氣象署便不斷發布高溫預警。本月2日,新北市三峽就測得39.3°C,加上空氣的濕度高,讓人感覺更為悶熱不適;氣象署的季預報也預估7~9月臺灣氣溫偏高的機率較大。

近期熱浪不斷出現

全球各地從六月以來都出現重大的高溫熱浪事件,凸顯氣候暖化的危急性。如中東多地測到51.6°C高溫。北非在6月18日氣溫超過45℃,韓國6月中旬氣溫接近40°C,創下氣象觀測紀錄新高。歐洲與北美地區更出現了「雙熱穹(dual heat domes)」現象,兩地的氣溫多超過40°C,尤其西班牙南部與葡萄牙中部都測得 46°C以上高溫,創下該區六月的歷史紀錄。

今年北半球各處所發生的高溫,許多都與「熱穹現象」有關。「熱穹」與通常熟知的「熱浪」不同,熱浪是指一段異常炎熱的天氣,通常只持續幾天;而熱穹是一種獨特的天氣現象,由停滯的高氣壓系統像個大氣鍋蓋一般,將熱空氣籠罩在一個範圍更廣大的區域,因熱能持續累積的效應,溫度的極值更高,持續時間也比熱浪更長(從數天至數週),對公共健康、能源穩定與糧食安全造成更嚴峻的衝擊。

熱穹比熱浪更可怕

在2023年七月,北美洲、北大西洋、北非、亞洲的大氣層同時出現了4個熱穹現象,導致數千人因高溫死亡,農作物嚴重欠收,能源需求飆升。近期的研究指出,氣候暖化使熱穹現象發生機率提升了150倍,且增幅更顯著、持續時間更長久的三重升級惡兆,主因就是北極暖化太快,削弱了噴射氣流的正常運行,更容易形成阻塞性的高壓系統,這不只是氣象異常,更是全球氣候系統失衡的嚴重警訊。

長期的高溫一方面會加速地表水分的蒸發,造成水資源危機,也驟增空調的使用,提高電網崩潰的風險;另一方面,熱壓力指數居高不下,會誘發出大量的心肺衰竭病例,擴大公共衛生的負荷壓力。熱穹現象可說是氣候暖化的紅色警示燈,象徵極端高溫已從過去的「氣象異常」,轉變為「氣候的新常態」;更麻煩的是,面對熱穹現象日益頻繁的威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根本解決之道,然而即使全球的碳排放一夕歸零,大氣的熱慣性仍會驅動極端高溫持續 20~30 年,這是多麼可怕的趨勢。

國安層級的因應策略

臺灣是一個海島型氣候且都市化程度甚高的地區,因應威脅日增的熱穹現象,必須考慮高濕度加劇體感溫度、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人口密集、熱島效應顯著等獨特性,盡速擬定抗高溫的整體框架,以公私協力的方式,全力提升我國抗高溫的調適能力。

首先,我們可以結合衛星監控與AI模型,建立「臺灣熱穹預測指標」,提升極端高溫的預警系統;第二,針對臺灣都會區高密度的人口特性,推動降溫工程的多層面解方;第三,加速能源的韌性升級,確保極端高溫下電網穩定,避免大停電事件一再重演;第四,整合醫療與社福系統,建立社區的健康防護網路,保護弱勢族群;最後,利用臺灣的科技優勢推動東亞熱浪應變聯盟,促進區域的合作,提升我們的國際地位。

今天我們所投入每一分加強抗高溫的韌性建設,都是為下一代爭取生存空間的關鍵投資,唯有將「熱穹防禦」提升至國安的層級,方能守住臺灣的宜居未來!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