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一直認為AI 取代不了藝術創作,那些AI生成的文字、音樂、圖畫和視頻,開始還新鮮,看了幾次就讓人生厭,甚至排斥。
但是這次,坦白講,看了DeepSeek 生成的武俠小說和幾首現代詩之後,作為一個資深文藝青年,我恍惚了。
「深索」偶有金句
各種風格信手拈來,毫不造作,且偶有金句。 很明顯,其中文語境的處理能力比ChatGPT強大許多。 正如微信比臉書的強大一樣。
當然,DeepSeek和微信一樣,有著中國特色的限制。 毫無懸念,所有你能想到的敏感話題,政治、歷史等等,它都自動迴避。
有意思的是,它對參加家庭教會的建議不是不行,而是要低調。 而且承認這就是一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應對。 顯然,中國的人工智慧也有著“中國式”的生存智慧。
資安與隱私保護
當然,我們知道那些答案它不是沒有,而是不說,是不能說的秘密。 它和中國人每天面對的限制毫無二致。 有人擔心這些限制,但如果有一天中國開放了,這些都不是問題。 這些限制更是政治層面的,不是技術上的限制。 我甚至也不擔心它未來會不會取代人類的文本工作,因為未來還有多少人讀書呢?
和微信一樣,可能需要擔心的是它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以及AI 生成的虛假信息。 而我更憂慮的是其實在2010年之後,搜尋引擎、社交媒體和演算法推薦,這些比DeepSeek 更淺的人工智慧所帶給我們巨大的影響,我們尚未深刻反思。 我們早已被數位圈養了,包括基督徒,不管是中國,還是臺灣,美國。
喪失資訊分辨能力
高度過剩的資訊早已超過人類的接受能力,面對虛假資訊我們無力分辨甚至不願分辨,我們生活在彼此對立的資訊世界,我們對真、善、美的共識日漸稀薄。
2017年我們對微信公號上基督教內容進行研 究,結論是:劣幣驅逐良幣。 這裡的劣幣主要指的是偽幣。 虛假的充斥,驅逐了真,也在一步步驅逐美和善。
DeepSeek與其他類似產品不同的一個的地方,就是它會與你分享他的處理或者說思維過程,也就是邏輯。
這個過程本身顯示了它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恰恰正是今天習慣了被動接收資訊而不加分辨,習慣消費而不創造的人們所缺乏的。 DeepSeek與人對話的語言更自然,彼此的互動不像秘書,更像同事或夥伴之間的腦力激蕩。
不知不覺被訓練
我們在訓練它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它也在訓練我們,透過演示,啟發我們對資訊更多反思,考慮更周全。 這真是一個反諷。
不過,這反倒是我覺得有盼望的地方。 人類需要重拾反思的能力,更講邏輯,深思熟慮。 特別是基督徒,對真、善、美,要更深地渴慕和尋求,Deep 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