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跟台灣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重視教育、科技高度發展、強敵環伺、曾是國際孤兒等,然而猶太人在經歷千年大流亡與希特勒大屠殺的慘痛經驗後,終於理解只有獨立建國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猶太人的曲折經歷與以色列的奮鬥過程,告訴台灣人為何要有自己的國家,如何建立、如何保衛、如何取得強權的信任與支持,以及如何發展為軍事經濟科技情報均世界一流,令人羨慕又敬畏的國家。猶太人改造並創造自己的命運,靠的是累積實力與借力使力。以色列的經驗告訴我們,獨立建國成功的三大要件是「國人強烈的意識、全民的奉獻努力、國際大國的支持」。
台灣人口與澳洲相當,在世界上其實是中型國家,人口規模遠大於荷蘭、比利時等真正的小型國家,台灣產業界在全球多個領域都有一席之地,然而,台灣人卻常常妄自菲薄,自認是「小國」,每當看向美國、日本的發展,就說那是泱泱大國,台灣學不起。
若看向真正的小國,例如遠比台灣小的以色列─兩千年時人口六百萬出頭,二○一三年才突破八百萬,二○二○年才突破九百萬─台灣人又會說,猶太人是「上帝選民」,太聰明、太會賺錢、太有戰略眼光、太團結了,以色列受美國關愛有加,是天之驕子,台灣做不到。
台灣人與猶太人
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後,美國顧問團來台觀察台灣國軍戰力,評語由《紐約時報》刊出,稱「以為是以色列,沒想到是巴拿馬」,或許這句話坐實了台灣人面對以色列的自卑感。
台灣人對猶太人的了解大多來自華文世界許多財經書籍吹捧各種「猶太致富密碼」,猶太成了會賺錢、精打細算的象徵,以至於一九九二年知名港劇《大時代》,周慧敏飾演的女主角,因為個性愛錢如命,粵語原本叫「慳妹」,在台灣就翻譯成了「小猶太」。
猶太人、以色列,當然有其優越之處。對猶太人的評價,或許引用邱吉爾的形容最為恰當:「有些人或許喜歡、或許不喜歡猶太人,但不可否認,猶太人絕對是這世界上最可怕、也最傑出的族群。」
邱吉爾與猶太人
邱吉爾家族與猶太人關係密不可分,自邱吉爾的父親藍道爵士起,就結交許多猶太至交,包括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分支領袖,第一代羅斯柴爾德男爵內森羅斯柴爾德,因而從羅斯柴爾德家族得到大量貸款金援;其他友人還有銀行家莫里斯德赫希,及同是銀行家的恩尼斯特卡塞爾,他在藍道爵士過世後,還繼續提攜邱吉爾,並資助其個人研究圖書館。
邱吉爾父子與英國猶太菁英豪門建立的親密友誼與政商人脈,不僅成為邱吉爾父子從政的龐大政治資產,更同時影響了以色列與英國兩國的命運:邱吉爾率領英國撐過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力挺猶太人建國,是促成以色列誕生的推手之一。除了父親的庇蔭,邱吉爾本身也有許多猶太好友,包括其文學經紀人埃默里里夫斯。
不僅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同樣有不少猶太友人,包括任命為財政部長的小亨利摩根索,新政顧問路易布蘭迪斯、費利克斯法蘭克福特,羅斯福受猶太友人及顧問影響,因而採取對猶太人有利的政策,讓美國猶太人在「新政」中翻身。
二次世界大戰的世界領袖「三巨頭」中,猶太人就攻下了其中兩人。直到如今,不管是川普還是拜登,親信中都有猶太人。猶太人的傑出與可怕可見一般。
最底層的猶太人
猶太人的這些成就,並非理所當然,也非一開始就是如此。以美國而言,在羅斯福時代之前,猶太人是處於社會最下層中的最底層。
美國猶太人最大宗來自一八八○年代俄國排猶時逃來的俄裔族群,抵達時大多一窮二白,聚居在紐約下東區貧民窟,不僅遭美國其他族群瞧不起,連之前先一步移民進來已經站穩腳步的前幾波猶太移民也深怕被他們拖累,竟然不相往來,更不通婚,還各上各的教堂。他們從貧無立錐之地、孤立無援之中拚死奮鬥起家。
一九二○年代,美國響噹噹的人物,包括福特汽車的亨利福特,首度飛越大西洋的林白,以及甘迺迪家族中日後甘迺迪總統的父親喬甘迺迪,都是反猶大將,哈佛大學校長洛維爾主張限制猶太學生名額,其他長春藤盟校立即跟進。
認為猶太學生占比過高,以希望學生組成符合人口比例為由,限制猶太學生占入學人數比例,導致猶太新生比例從一九二五年的二十七.六%,到他退休的一九三三年僅剩十五%。醫藥界、高級俱樂部、高級旅館都不歡迎猶太人,政府部門、法院、醫院、大企業、金融業全數拒聘猶太人,房地產交易界也同樣排擠猶太人。
也就是說,猶太人在美國是比「從零開始」還要更糟,可說是從負數開始奮鬥,短短數十年內,卻能翻身從負債變成資產,掌握「鈔票、選票、媒體」三大法寶,在美國政界呼風喚雨,與福特、林白、喬甘迺迪帶頭反猶的一九二○年代全然相反。
以色列的歷史處境
以色列國家的處境也經歷類似的過程,一九四八年建國時,美國考量阿拉伯國家在石油、航運方面的重要性,起初不僅不支持以色列,還施以武器禁運,深怕以色列會引起戰爭造成美國的困擾。當以色列加入英法行列打響第二次中東戰爭,引發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氣得跳腳,與蘇聯一起共同逼令撤軍。
一九六七年以前,法國是以色列最大的武器供應國,直到六日戰爭,法國拒絕提供武器,美國才取而代之,六日戰爭在將士用命下壓倒性勝利,終於改變美國對以色列的態度,讓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的代理。
台灣人一方面欽羨猶太人,一方面又覺得猶太人神祕莫測,在不了解下,認為猶太人就是天生優秀,以色列天生優越,但是,其實不論猶太人或是以色列,都是從遠比台灣條件更惡劣的泥淖中奮鬥起家。
台灣人也常認為以色列能建國,是因為猶太人極度團結、擁有強烈建國意識,事實也不盡然如此,猶太人在長達千年的大流散過程中,絕大部分時刻都沒有建國意識,更無所謂團結可言,而是隨人顧性命,認為只要家族會賺錢、結交各國權貴,融入當地社會,就能保命,有一國屠殺猶太人,大不了逃到另一國。直到近現代都還是如此,愛因斯坦最初也認為自己是德國人,沒有太多猶太認同,也就甭說團結或建國意識。
建國的重要性
直到二十世紀初風起雲湧的全球排猶風潮,從歐洲,到拉丁美洲,猶太人無處不被迫害,以至於最終在德國遭納粹屠殺六百萬人,這血淋淋的教訓,終於讓猶太人覺醒:沒有自己的國家,終究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立足之地。
台灣人如今大多並不明白建國的重要,有不少台灣人心裡認為:就算台灣滅亡,反正逃到美國或其他國家去就好了!殊不知沒有自己的國家,到全球各國,都只有遭冷眼相待、慘遭欺凌的分,猶太人的慘痛經驗就是前車之鑑。
俾斯麥曾說:「愚昧的人才從自己的經驗學習教訓,我喜歡從別人的經驗學習,從一開始就避免自己犯下錯誤。」台灣人最好能從猶太人的悲劇中學習,可別等到自己也遭到不幸,那就太遲了。
猶太人不抱怨命運多舛,但也不接受命運擺布。累積實力,運用策略,在最悲慘的際遇下,夾縫中求生存。以色列原本是美國的棄子,靠著不懈奮戰,與全力經營美國關係,綑綁為利益共同體,一九七三年以後,美國與以色列成為堅實的盟友,一九八三年,美國正式界定以色列為「戰略資產」。
近三十年,以色列更試圖把兩國打造成「生命共同體」。猶太人改造並創造自己的命運,靠的是累積實力與借力使力。
猶太人的奮鬥史
熟悉猶太人與以色列歷史的本身,就有相當的價值,以色列產業科技發達,猶太人更掌握金融、媒體,要在國際上經營,免不了要與猶太人打交道,了解猶太人與其歷史是必要的。
不僅現代,整個人類歷史上,猶太人常常與世界領袖關係匪淺,從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到羅馬的凱撒、龐培,英國光榮革命的威廉,以至於現代的多任美國總統,了解猶太史,其實就是了解了整部世界史。
最重要的一點是:猶太人的曲折經歷與以色列的奮鬥過程,告訴台灣人為何要有自己的國家,如何建立、如何保衛、如何取得強權的信任與支持,以及如何發展為軍事經濟科技情報均世界一流,令人羨慕又敬畏的國家。而這一切都從遠比台灣更惡劣太多的困苦條件開始,更別說台灣的人口、國土地理條件都遠勝過以色列。
猶太人能,台灣人就能,以色列能,台灣一定能。猶太人與以色列的歷史,正是寫給台灣人最好的一本勵志書。(宇欽/輯)
《世局︰借鏡猶太史,走出台灣自己的路》
作者:黃文局, 藍弋丰
出版社:圓神
其他書訊:
《大衛王的恩怨情仇》
作者:劉威漢
出版社:道聲出版社
閱讀大衛生平是一場神聖閱讀之旅,本書不只幫助看見神性,也協助刻畫人性。大衛一生的恩怨情仇是本書的主旋律,聖經敘事體的複合性突顯了本書的優點,作者申明本書是採用主題式紀傳體為大衛君王立紀。
本書以時間為軸的敘事來整合大衛一生的起承轉合,疏解其中的恩怨情仇,有點像整合了《撒母耳記》與《列王記》的怨與仇,來揉和《歷代誌》的恩與情,並且結合「描寫生動,刻劃深刻,寓意深遠」的《詩篇》。本書不單回顧大衛生平的人事物,更要為讀者提供多面性的討論,深層性的挖掘。
《原來你很特別:你的人生不該淪為複製品》
作者:達里斯.丹尼爾
出版社:道聲出版社
學習以上帝的眼光看待自己,發掘你被創造的本質與目的。理解、擁抱並發揮上帝賦予你的獨特性,關鍵在於對自己的真實身分有準確的認識。畢竟,如果不了解自己是誰,又怎能知道你生來要完成什麼使命呢?
上帝告訴我們,祂的子民是卓越的,這表示你的未來不必受限於世界的期待。自信地向前邁進,因為你的人生目的與你同樣獨特而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