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不復以往 專家:會逐漸脫鉤

呂翔禾 2024/07/18 16:33 點閱 13642 次
全國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黃健群18日指出,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與貿易會逐漸減少。(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全國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黃健群18日指出,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與貿易會逐漸減少。(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兩岸經貿榮景不再!「隨著中國對台灣產品進口需求減弱,兩岸的投資與貿易將逐漸脫鉤!」全國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黃健群18日於海基會舉行專題演講,分析兩岸經貿未來。他認為,台商可把握中國產業升級契機,但國內外都有不小推力,整體下來,台灣將逐漸轉向東南亞,與中國脫鉤。

中國投資推力多

「台商對陸投資逐漸減少,背後因素很複雜!」黃健群說,有些是因為台商過去將中國視為生產基地,並未真正深耕中國,因此要撤出可以很快速,但也有台商在中國深耕已久,已經融入當地中資,雖然中國仍是台灣主要投資與出口的標的,但兩者都已出現減少趨勢。

黃健群指出,台商投資中國的考量包括國際推力,例如國際在美中「去風險化」、歐美客戶要求供應鏈不要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國內部分,包括福建與新疆都設立自貿區、智慧城市(例如充電樁)、社會福利相關的服務業,還有中國擴大內需都是吸力,但台商優惠減少、本國競爭、勞工成本上升、監管升級與對台更強硬則是推力。

轉型製造業、增加消費

針對中國的對台政策,黃健群分析,中國對台主要有「兩反兩促」,優先順序是反介入、反獨與促融、促統,企業主要需注意「反獨」。他提到,中國在20大以後,採取深化改革、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與推進共同富裕三大路線,希望讓中國產業升級、刺激內部需求,計畫在2035年人均GDP達到2.5萬美元、2050年5萬美元。

因此他判斷,中國投資將會由政府主導,但房地產的持續萎縮恐拖累投資增速,而對中投資主要還是集中東部沿海地區,顯示各地發展仍不均。另外,投資仍以內資增長最多。他提到,從近日20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國官方宣傳,此次將會聚焦經濟的「轉型」而非「救市」,包括減少互聯網等虛擬經濟、增加製造業等實體經濟,還有「外轉內」,增加內部消費動能。

吸引台灣關鍵產業

黃健群認為,在進口替代政策下,中國對於台灣低附加價值的產品將減少進口,增加吸引台灣的資通訊與關鍵商品,有台商也會被中國擴大內需的誘因吸引,但在西方「去風險化」的趨勢下,還有對台灣產品進口需求減弱,兩岸的投資與貿易將逐漸呈現脫鉤狀態。

本報記者提問說,台灣是否有機會加入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鏈?黃健群回應說,中國其實有自己供應鏈,而且本來中國就因消費不足才出口電動車,但隨著歐美關稅等問題浮現,中國電動車的CP值會有下降的趨勢,未來可能會增加海外生產的趨勢。台廠雖在資通訊有優勢,可以作車用電子與充電樁,但也面臨華為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