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27日每日甘泉-一起讀新約(馬太福音26章69節到75節)

林意玲 2024/05/26 22:16 點閱 192 次

5月27日

讀經:馬太福音26章69節到75節

主題:彼得三次不認主

69彼得在外面院子裡坐著,有一個使女前來,說:「你素來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穌一夥的。」
70彼得在眾人面前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71既出去,到了門口,又有一個使女看見他,就對那裡的人說:「這個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
72彼得又不承認,並且起誓說:「我不認得那個人。」
73過了不多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人前來,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來了。」
74彼得就發咒起誓的說:「我不認得那個人。」立時,雞就叫了。
75彼得想起耶穌所說的話:「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

內容重點:彼得被指控是與耶穌同夥的,他矢口否認,後來想起主的話,出去就痛哭。

彼得三次不認耶穌的故事記載在《新約聖經》中的四部福音書(馬太福音26:69-75,馬可福音14:66-72,路加福音22:54-62,約翰福音18:15-27)。彼得這樣做的原因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

  1. 人性的軟弱與恐懼
    彼得當時面臨極大的壓力和恐懼。耶穌被捕後,門徒們感到迷茫和害怕,擔心自己也會被逮捕或遭受迫害。彼得在人群中被識破時,出於對自身安全的擔憂和對未知的恐懼,自然會感到軟弱和脆弱。

  2. 信心不足
    雖然彼得之前在言辭上表現出對耶穌的忠誠(例如,他在最後的晚餐時堅決表示即使面臨死亡也不會否認耶穌),但在真正面臨危險的時刻,他的信心動搖了。這顯示了人類在面對極端情況時可能會出現的信仰不足。

  3. 應驗預言
    耶穌在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前已經預言過這件事(見馬太福音26:34)。彼得的不認也是應驗了耶穌的預言,顯示了耶穌對未來事件的全知。

4.成長的過程
彼得的軟弱並不意味著他的失敗,而是他信仰成長的一部分。在經歷了這次失敗後,彼得痛悔並重新尋求上帝的原諒。他最終成為基督教初期教會的重要領袖,這段經歷也成為他信仰旅程中的重要一課。總之,彼得三次不認耶穌的事件反映了人性的軟弱和恐懼,但也同時顯示了神的預知和寬恕。這段故事在基督教傳統中被用來提醒信徒在面對試探和困難時保持堅定信心,也展示了悔改和重生的可能性。

大綱:
一、彼得三次都否認主,為什麼?
二、我們會與主,基督信仰切割嗎?
三 、雞叫+主的話,使彼得覺悟

啟示:我們真有可能背棄自己的諾言,軟弱到無法復加。

2024年起,每周一到週五上午YouTube與臉書粉絲團,都會推出10分鐘的【每日甘泉—一起讀新約】,與大家一同查考聖經。我們從馬太福音開始,慢慢讀完整本新約,內容力求淺顯,特別針對不熟悉聖經的慕道朋友。